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1965年 第1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65-12-25
    化工学报
    A6型氨合成催化剂还原条件的研究 Ⅰ.还原温度对还原过程、催化剂结构和活性的影响
    余祖熙,向德辉
    CIESC Journal. 1965, 16(4):  191-197. 
    摘要 ( 539 )   PDF (474KB) ( 1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常压、温度435℃到530℃的条件下研究了A6型氨合成催化剂的还原。发现温度低于515℃时,A6型催化剂不可能全部还原,而只可能达到一个极限还原度。相应于435℃、490℃和515℃时的极限还原度是22%、82%和100%。 X光结构分析表明,未还原的催化剂是尖晶石结构,还原后是α-Fe。愈难还原的尖晶石部分其晶胞参数愈小。 在300大气压下对不同还原度的样品进行了活性试验,用T方程计算了反应速度常数。发现催化剂愈难还原的部分经还原后其比活性愈高。
    三聚乙醛氯化合成二氯乙醛
    柏再苏,田德义,周慈佑
    CIESC Journal. 1965, 16(4):  198-203. 
    摘要 ( 725 )   PDF (320KB) ( 2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二氯乙醛是合成杀虫剂滴滴滴的中间体,它可由三聚乙醛或乙醛接触氯化而制得。作者对氯化反应的条件,包括触媒选择、反应温度的分段控制等作了详细的研究,并获得较好收率的结果。 试验证明,三聚乙醛或乙醛接触氯化的触媒,以三氯化銻活性为好,硫黄次之。反应温度、触媒用量及反应物料分子比等条件必须严加控制。产品中二氯乙醛含量为90~95%,二氯乙醛的收率可达75~78%。 三聚乙醛或乙醛接触氯化的主要副反应是聚合生成焦油状蒸馏残渣。升高反应温度或增加三氯化銻触媒用量,均促使聚合副反应的增加,以致二氯乙醛收率下降。
    烷烃衍生物物理性质计算法
    李根远
    CIESC Journal. 1965, 16(4):  204-214. 
    摘要 ( 456 )   PDF (478KB) ( 1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从有机化合物物理性质具有加和性这条近似规则出发,并考虑了相距较远原子间的相互影响,提出了一个计算烷烃衍生物C_nH_(2n+2-dm)X_m物理性质数据的经验方程式,其经验常数的数目不超过18。 利用该方程,本文曾对卤代烷、醇、胺、醛、酮、硫醚、二硫醚的克分子折光度R_D~(25)、R_D~(25),克分子容积V_M~(20)、V_M~(25)和元素化热H_(El)~(25)进行了计算,误差一般小于1%。
    液-液萃取脉冲筛板塔中两相流动特性的初步研究
    汪家鼎,沈忠耀,汪承藩
    CIESC Journal. 1965, 16(4):  215-220. 
    摘要 ( 539 )   PDF (231KB) ( 1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采用了两种液-液体系和1吋与2吋直径的筛板塔。关联实验数据所得的公式为V_d/x+V_c/(1-x)=V_o(1-x)~n,而不是J.D.Thornton所提出的比较简单的V_d/x+V_c/(1-x)=V_o(1-x)。从1吋塔,煤油-水体系的数据获得n=2.2±0.2。用所得公式计算的“泛点”流速非常接近实验测得的数值。
    滴外传质系数的研究
    苏元复,卢鸿业,毛之侯,陈同芸
    CIESC Journal. 1965, 16(4):  221-236. 
    摘要 ( 638 )   PDF (1040KB) ( 2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者采用四个体系,测定有机溶剂液滴在水相中自由下降时溶质的传递速率。所选择的溶质,其分配系数均极有利于有机相,故滴内阻力可以略而不计。 实验中竭力防止系统的沾染,获得了重现性好的实验数据。作者比较了计算滴外系数的各种关系式的适用性,发现各式仅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合。并提出了纯物系和实际萃取过程中沾染物系的滴外传质系数的一般关联方法。 在所选择的体系的浓度范围内,以光纹技术进行观察,当液滴悬垂于静止的水溶液中,未发现可察觉的介面骚动现象,故作者提出的一般关联方法仅能适用于无介面骚动现象的传质过程。
    单滴内的传质Ⅰ
    吴志泉,郑景濤,朱至英,林依明,瞿谷仁,张震旦
    CIESC Journal. 1965, 16(4):  237-249. 
    摘要 ( 489 )   PDF (718KB) ( 1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应用Colburn-Welsh方法研究了正丁醇和异丁醇向下降的环流水滴的传质速率。实验结果经校正端效应后,曾与Kronig-Brink理论值以及Johnson和Heertjes等的数据作了比较。 实验结果表明,Kronig-Brink模型仅可适用于Re<50或60的情况,而在Re>80完全不能适用。实验结果和Johnson的单滴数据甚为符合,但较Heertjes的喷洒塔数据为高。异丁醇-水系的数据一般较正丁醇-水系的略高,但从光纹技术观察,两个系统都无可察见的介面骚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