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1989年 第4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9-08-25
    化工学报
    (W/O)/W表面活性剂液膜体系的溶胀现象——(Ⅰ)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吸附和乳化溶胀
    王子镐,傅举孚
    CIESC Journal. 1989, 40(4):  387-394. 
    摘要 ( 692 )   PDF (409KB) ( 2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提出了表面活性剂在液膜膜相中有效浓度的概念并推导了其计算公式.通过大量实验和理论分析,探讨了乳化溶胀的产生机理,提出了界面湍动-乳化的机理模型,并据此导出了估算乳化溶胀率的数学模型.模型预测值和实验数据吻合很好.
    (W/O/)/W表面活性剂液膜体系的溶胀现象——(Ⅱ)渗透溶胀过程的模拟
    王子镐,傅举孚
    CIESC Journal. 1989, 40(4):  395-401. 
    摘要 ( 547 )   PDF (352KB) ( 1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渗透溶胀的溶解-扩散机理,由球体扩散微分方程导出了渗透溶胀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的突出优点是不含任何可调参数且能得到较准确的结果.对数种表面活性剂和载体的加溶水率进行了实验测定.
    超临界流体中物质溶解度的研究(Ⅰ)
    谭飞,杨基础,沈忠耀,汪家鼎
    CIESC Journal. 1989, 40(4):  402-409. 
    摘要 ( 619 )   PDF (355KB) ( 3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分析了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的特点.认为超临界流体的P-V-T行为可采用某种气体状态方程来描述.在分离作用机理上更近于液液萃取过程.提出了其萃取历程的物理化学模式,据此推导了超临界流体中物质溶解度计算公式.通过对此式的剖析和简化,得到了固体及液体纯物质在超临界流体中溶解度的半理论、半经验计算公式.并用文献发表的实验数据对半经验式的适用性进行验算,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平均偏差≤10%.
    阻聚剂在乳液聚合中的行为(Ⅰ)——第Ⅱ类动力学体系(?=0.5)
    霍炳培,A.Penlidis
    CIESC Journal. 1989, 40(4):  410-416. 
    摘要 ( 505 )   PDF (335KB) ( 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研究了水溶性和油溶性阻聚剂对第Ⅱ类动力学乳液聚合的影响(以苯乙烯乳液聚合为例).实验结果表明阻聚剂对胶粒的形成及增长有明显的影响.推导出反映这些影响的数学模型,并对阻聚剂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指出阻聚剂的这些行为在工业乳液聚合中的严重性.
    阻聚剂在乳液聚合中的行为(Ⅱ)——第Ⅰ类动力学体系?〈〈 0.5)
    A.Penlidis,霍炳培
    CIESC Journal. 1989, 40(4):  417-422. 
    摘要 ( 536 )   PDF (275KB) ( 1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研究了水溶性阻聚剂(O_2)和油溶性阻聚剂(TBC)在第I类动力学乳液聚合体系(以醋酸乙烯乳液聚合为例)中的行为,它与第Ⅱ类动力学的乳液聚合有较大的差别.对油溶性阻聚剂的影响进行了数学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
    高压下N_2、Ar、CH_4、CO_2和N_2O气体在丝光沸石上的吸附平衡及关联
    丁同富,小沢泉太郎,荻野義定
    CIESC Journal. 1989, 40(4):  423-429. 
    摘要 ( 611 )   PDF (328KB) ( 1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用定容型吸附量测定装置,在压力为3.04×10~3至1.43×10~7Pa范围内,温度为—196、0、25、50和75°C下测定了N_2、Ar、CH_4、CO_2和N_2O等气体在氢型丝光沸石上的吸附平衡数据.实验结果表明:N_2、Ar和CH_4的吸附量随压力增加而增加,直到在6.08×10~6Pa附近达到饱和;CO_2和N_2O的吸附等温线出现了极大值,且不同温度同一吸附质的吸附等温线出现了相互交叉的现象.用扩展了的吸附势理论进行关联,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筛板雾沫夹带二维分布的研究
    黄洁,余国琮,刘海玲
    CIESC Journal. 1989, 40(4):  430-437. 
    摘要 ( 450 )   PDF (394KB) ( 2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直径1.2m的筛板试验塔上,以空气—水为介质,采用捕集称重法,对塔板雾沫夹带分布状况进行了测定;并用正交多项式回归方法,拟合得到二维雾沫夹带不均匀分布函数;文中运用二维定数混合池模型,计算并讨论了雾沫夹带分布对塔板效率的影响.
    池式沸腾人工汽化中心表面汽泡脱离频率的研究
    陈嘉宾,蔡振业,林纪方,王凤魁
    CIESC Journal. 1989, 40(4):  438-444. 
    摘要 ( 557 )   PDF (302KB) ( 1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在人工汽化中心表面上,考察了核状池式沸腾过程中,表面过热度、孔径对汽泡脱离频率的影响.实验是在常压下进行的,以脱离子水、乙醇、正丙醇为介质,孔径范围为0.15—0.30mm.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关联,得到如下无因次方程f/(σ~2ρ_1c_p/μ~2λ_1)=1.40×10~(-6)(ρ_v/ρ_1)~(1.08)(We/Re~2_b)~(1.16)Ja~(1.43)/Pr~(0.06)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本文建立了描述汽泡脱离频率与表面过热度和孔径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良好.
    多分散聚合物稀溶液体系的Rouse模型
    江体乾,王志宇
    CIESC Journal. 1989, 40(4):  445-452. 
    摘要 ( 610 )   PDF (413KB) ( 2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将Rouse提出的均一分布球簧链式分子模型加以推广.得到了多分散体系的本构方程.对几种最常见的分子量分布,在稳态剪切流中,分别计算了它们的物质函数以及特性粘数与重均聚合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一线性模型的流变性质与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有密切的关系;若通过物质函数的监测,则还能预示聚合反应的动态过程.
    基于模型的测量技术在化工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张素贞,邵惠鹤
    CIESC Journal. 1989, 40(4):  453-461. 
    摘要 ( 486 )   PDF (400KB) ( 2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两个化工过程实例——苯乙烯悬浮间歇聚合反应过程和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反应过程,说明以现代控制理论的估计技术为基础的软测量技术已推广到实际工业生产.它为指导过程操作、监控和优化控制提供了通常不能直接测量的、但在过程操作中必需的与产品质量直接有关的过程信息,如聚合物链长分布、催化剂活性等.文章介绍了两个过程建模、控制方案设计和研究结果,对其在工业过程中应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气液固三相流化床中局部相含率的随机分析
    胡宗定,张立国
    CIESC Journal. 1989, 40(4):  462-470. 
    摘要 ( 505 )   PDF (339KB) ( 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利用Markov过程原理获得了描述三相流化床中局部相含率的随机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发现拟合很好.
    一个生化反应器在线性反馈控制下的全局稳定性分析
    程民权,陈良恒,汪颖
    CIESC Journal. 1989, 40(4):  471-479. 
    摘要 ( 523 )   PDF (424KB) ( 1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利用连续性算法在揭示啤酒酵母连续培养过程开环特性的基础上证实了五组分模型具有比传统双组分模型更好的可信性,并根据非线性的分枝理论进一步揭示了系统经闭环控制后存在的多定态、极限环以及浑沌等现象,为控制增益的合理选取提供了依据.
    戊烯-1-炔-4与若干C_5烃和溶剂间汽液平衡数据的测定与关系
    史美仁,时钧,包宗宏
    CIESC Journal. 1989, 40(4):  480-488. 
    摘要 ( 682 )   PDF (426KB) ( 1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气液色谱法测定了戊烯-1-炔-4(C_5~(?))与异戊二烯(IP)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乙腈中的无限稀释下的相对挥发度.结果表明,NMP分离能力最好,DMF次之,乙腈最次,乙腈掺水后可改善分离能力.用鼓泡夹带平衡釜测定了下列体系在0、15、30℃左右的汽液平衡:(1)2-甲基丁烯-2-C_5~(?);(2)正戊烷-C_5~(?);(3)IP-C_5~(?);(4)C_5~(?)乙腈;(5)IP-C_5~(?)-乙腈;(6)IP-C_5~(?)-DMF;(7)IP-C_5~(?)-NMP.用回归出的二元Wilson参数推算体系(5)的三元汽液平衡与实测值比较,汽相组成的平均偏差为0.0114摩尔分数.
    剩余函数法预测纯物质的常沸点汽化热
    王福安,杨长生,赵伟彪
    CIESC Journal. 1989, 40(4):  489-493. 
    摘要 ( 591 )   PDF (224KB) ( 2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根据化工热力学原理把剩余函数概念扩展到用于纯物质的汽化热,引入Clapeyron方程式和Pitzer三参数对比状态普遍化关系式,再代入Edmister方程式,推导出纯物质常沸点汽化热的新计算方程式.应用该方程式,由最基本的物性数据T_b、T_c和P_c,预测了390种各类物质的常沸点汽化热,与文献实验值相比较,总的绝对平均误差为2.0%.
    在高温高压下测定液体导热系数的方法
    王琮玉,杨孟林,王季澄,刘平
    CIESC Journal. 1989, 40(4):  494-499. 
    摘要 ( 536 )   PDF (292KB) ( 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描述了在高温高压下快速测定液体导热系数的方法.温度和压力分别达到250℃和25.0MPa,以玻璃包封的热敏电阻作为加热元件,用桥路测定热敏电阻的dV/dt,由dV/dt计算介质的导热系数,每次测量时间为1.5秒,用六个已知导热系数的参考液体标定了装置,平均偏差小于±2%.该装置不仅可以测量有机液体,而且也可以测量导电液体或溶液.
    筛板上气泡群的传质
    杨建忠,周肇义
    CIESC Journal. 1989, 40(4):  500-506. 
    摘要 ( 473 )   PDF (291KB) ( 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采用不稳态解吸平均浓度法研究筛板上液相体积传质系数.该方法不需要测定复杂的混合参数,方法简单,结果可靠.实验是在直径为142mm的筛板塔内进行CO_2的解吸,研究了孔径、开孔率、空塔气速、清液高度和液体性质对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根据气泡直径分布密度函数,导出了气泡群传质模型,并用以关联实验结果,得到:(?)=3.64×10~(-2)(?)~(0.24)Fr~(-0.55)ε_g/(1-ε_g)(?)关联式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高聚物添加剂对管内水在较高流速下核沸腾传热的影响
    王补宣,贺建刚
    CIESC Journal. 1989, 40(4):  507-511. 
    摘要 ( 511 )   PDF (245KB) ( 1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对两种国产高聚物添加剂的极稀水溶液在较高流速下核沸腾传热的实验研究结果,包括强化效果及其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