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1997年 第4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7-04-25
    化工学报
    反胶束体系中酶法合成头孢力新的动力学
    石屹峰,虞星炬,袁权
    CIESC Journal. 1997, 48(2):  129-135. 
    摘要 ( 567 )   PDF (344KB) ( 2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来自Xanthomonas citri的酰化酶由D-α-苯甘氨酸甲酯和7-ADCA合成头孢力新是典型的动力学控制合成过程,其中既有产物的合成又有产物和底物(D-α-苯甘氨酸甲酯)的水解。动力学分析表明,反应置于反胶束体系将不仅提高酶的催化速度而且提高转移酶活力对水解酶活力的选择性。利用AOT/异辛烷反胶束体系酶法合成头孢力新使水解副反应被抑制,合成途径被强化。水成为反胶束酶反应体系中重要的调节手段,它对反应速度呈“铃形”关系。
    CFC混合替代物的汽液平衡研究
    曹文军,于卉,汪文川
    CIESC Journal. 1997, 48(2):  136-142. 
    摘要 ( 649 )   PDF (328KB) ( 2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行安装并调试了一套用汽液双循环法测定加压下的汽液平衡数据的实验装置。通过对设备的测温、测压及相平衡测定系统进行调试、校核,表明该装置测定的汽液平衡数据是可靠的。用本实验装置分别测定了HCFC22+HCFC142b二元体系在313.15K、322.80K和328.15K三个温度下的汽液平衡实验数据;HCFC22+HFC152a二元体系在313.15K和328.15K两个温度下的汽液平衡实验数据;HCFC22+HFC152a+HCFC142b三元体系在313.15K、323.15K、328.15K和338.15K四个温度下的汽液平衡实验数据。最后,用Peng-Robinson状态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成功的关联。
    电解质溶液非理想性行为的解释和预测
    王仁远,时钧
    CIESC Journal. 1997, 48(2):  143-151. 
    摘要 ( 586 )   PDF (467KB) ( 1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一个新的电解质溶液理论,从粒子相互作用的能量效应和溶液微观结构的熵效应两个方面解释电解质溶液的非理想性行为,并建立一个新的电解质溶液原始模型。新模型考虑了溶液微观结构的熵效应,显著提高了对各种电解质溶液的非理想性行为的预测。
    离心流化床初始流化状态的研究(Ⅰ)基本理论
    郝英立,施明恒
    CIESC Journal. 1997, 48(2):  152-159. 
    摘要 ( 561 )   PDF (359KB) ( 1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简化求解离心流化床连续介质模型基本控制方程,获得了初始流化速度、压力、空隙率、空隙气速、床层膨胀和床层压降的计算方程式。理论预报的临界流化速度和床层压降与实验结果吻合得很好。揭示了离心流化床随流速增大由表面逐层初始流化;流化后各半径处流化程度不同。理论分析还表明气体压缩性的影响随着床体转速的增大而增大。
    离心流化床初始流化状态的研究(Ⅱ)实验研究
    郝英立,施明恒
    CIESC Journal. 1997, 48(2):  160-165. 
    摘要 ( 599 )   PDF (273KB) ( 2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离心流化床初始流化状态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下行程床层压降流速曲线的规律一致,流化时床层压降趋于稳定;上行程曲线受床体结构、物料装填方式和运行状况的影响很大。实验测定初始流化速度应采用下行程曲线。可视性实验证实了离心流化床逐层初始流化,已流化部分的床层物料充分混合。
    多元精馏过程的非平衡级动态模型
    秦永胜,徐用懋,方崇智,唐杰
    CIESC Journal. 1997, 48(2):  166-174. 
    摘要 ( 990 )   PDF (412KB) ( 2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种通用的多元精馏过程非平衡级动态模型。模型中采用传质、传热速率方程表征实际塔板上的传递过程,避免了级效率的计算。通过引入“分离效率函数”提出一种简洁适用的仿真模型和求解算法,分析了速率模型与“平衡级一级效率”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两个工业精馏塔上进行了仿真计算和实验检验,结果表明,非平衡级动态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实际塔板上的动态行为。
    多组分分离塔序列相对费用函数的建立和应用
    施宝昌,王健红
    CIESC Journal. 1997, 48(2):  175-179. 
    摘要 ( 590 )   PDF (218KB) ( 2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大量的严格法模拟计算和归纳总结,提出了更为合理的相对费用函数F以取代分离度系数,进一步提高了探试法用于分离序列合成的实用性、可靠性和适用性。
    卧式螺旋管内烧干特性
    冯自平,郭烈锦,陈学俊,孙巨峰
    CIESC Journal. 1997, 48(2):  180-185. 
    摘要 ( 649 )   PDF (306KB) ( 1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低压条件下,对卧式放置螺旋管中汽-水两相流烧干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螺旋管内烧干机理。结果表明,卧式螺旋管内烧干主要受二次回流及沿烧干点的热扩散作用控制。烧干首先在管圈出口处发生,然后再扩展到上游。在同一截面上,烧干首先在管圈前侧和后侧发生。在实验基础上,给出了卧式螺旋管临界干度计算式。
    食品冷冻干燥过程的模型及影响因素
    涂伟萍,程江,杨卓如,陈焕钦
    CIESC Journal. 1997, 48(2):  186-192. 
    摘要 ( 677 )   PDF (291KB) ( 2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合理简化的基础上,得到了只需较少参数的冷冻干燥过程一维数学模型。通过对胡萝卜和土豆食品的冷冻干燥实验,研究了加热方式、加热搁板温度和干燥室真空度对干燥时间的影响,模型的数值解与实验值吻合良好。
    射流携带床气化炉内宏观混合过程研究(Ⅰ) 冷态浓度分布
    王辅臣,于广锁,龚欣,吴韬,于遵宏
    CIESC Journal. 1997, 48(2):  193-199. 
    摘要 ( 647 )   PDF (318KB) ( 1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双通道交叉射流喷嘴为射流源,在直径1000mm、高4000mm的大型冷模装置上,测定了射流携带床气化炉内的冷态浓度分布,考察了喷嘴环隙和中心射流动量比对宏观混合过程的影响;给出了无量纲径向浓度分布、无量纲最大浓度和混合分数的轴向衰减以及无量纲浓度半半径沿轴向的变化规律。
    射流携带床气化炉内宏观混合过程研究(Ⅱ)停留时间分布
    王辅臣,龚欣,吴韬,于广锁,于遵宏
    CIESC Journal. 1997, 48(2):  200-207. 
    摘要 ( 487 )   PDF (321KB) ( 1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双通道交叉射流喷嘴为射流源,在直径1000mm、高4000mm的大型冷模装置上,测定了射流携带床气化炉内的停留时间分布;利用网络合成技术,构筑了停留时间分布的后短路T混合模型,得到了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显式数学表达式;给出了实验范围内模型参数与无量纲相似准数Ct和喷嘴环隙与中心射流动量比G_r之间的关系。
    气流粉碎过程中激波的产生、影响及防止研究
    刘东升,李凤生,宋洪昌,李春俊,刘峰彪
    CIESC Journal. 1997, 48(2):  208-213. 
    摘要 ( 523 )   PDF (270KB) ( 1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了气流粉碎过程中激波产生的原因,采用数值计算方法,讨论了激波对气流磨中颗粒的冲击速度的影响,并提出了防止激波产生的措施。
    “饥饿”反应器中自由基聚合动力学模型参数的优化
    曹贵平,朱中南,乐慧慧,张明华,鲁习文
    CIESC Journal. 1997, 48(2):  214-220. 
    摘要 ( 591 )   PDF (324KB) ( 1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饥饿”反应器中自由基聚合动力学模型参数优化时所采用的目标函数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相对偏差法、标准化归一法和对数加权法等三个优化参数的目标函数,建立了动力学参数的优化模型,用POWELL算法对建立的三个优化参数的目标函数进行了比较和择优,确定了动力学参数。同时对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发明:k_p/(k_t~0)~(1/2)和α的敏感性较高,f不甚敏感。
    改进SRK方程提高正构烷烃饱和蒸气压和液体体积预测精度
    郑大庆
    CIESC Journal. 1997, 48(2):  221-226. 
    摘要 ( 644 )   PDF (226KB) ( 1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引言 在化学工程和油藏工程的相平衡和其他热力学性质计算中,两参数立方型SRK方程应用最为广泛。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由SRK方程预测的饱和蒸气压出预测的液体体积偏差较大,无法满足工程计算的需要,必须改进方程,提高其预测精度。1 饱和蒸气压的改进 SRK方程可以写为 p=RT/(V-b)-(a(T))/V(V+b) (1)
    链烷烃的热力学性质与分子拓扑指数的关系
    倪才华,冯志云
    CIESC Journal. 1997, 48(2):  227-231. 
    摘要 ( 495 )   PDF (225KB) ( 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引言 在物质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中,拓扑化学以其方法简单、准确性高、运用方便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Wiener最早提出了烷烃的拓扑指数,并用它研究了烷烃的沸点、生成热、表面张力、蒸汽压等性质。Platt等人用Wiener指数研究过分子的折射率、摩尔体积。本文作者也曾用Wiener指数研究过烷烃分子的密度变化规律,在已经问世的一百多种拓扑指数中,最成功及应用最广的要算是分子的连通性指数,它可用于烷烃的沸点及在水中的溶解度、药物设计、卤代烃的麻醉性、物质的气相色谱停留指数等研究。 本工作考虑到分子的连通性指数特别有利于描述分子的分支情况,求算了支链烷烃分子的连通性指数,并将指数与分子的标准生成热、标准熵、标准生成自由能相关联,取得满意结果。
    鳍片管束分离器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PDA试验研究
    梁绍荣,沈跃良,严建华,李晓东,岑可法
    CIESC Journal. 1997, 48(2):  232-236. 
    摘要 ( 519 )   PDF (243KB) ( 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引言 惯性分离器与旋风分离器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布置、运行费用低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现有的许多惯性分离器都占据一个很大的水平烟道,使过热器布置不便,且对材质要求高,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型化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需要。浙江大学开发的新型鳍片管束撞击式分离器,其分离元件是由鳍片焊在锅炉中垂直布置的过热管束或对流管束上构成,从而将分离与强化传热相结合,分离性能试验研究表明其具有高效、低阻、结构紧凑、能强化传热、降低磨损等优点。为进一步研究鳍片管束分离器的分离、传热、磨损等特性,本文用三维粒子动态分析仪(3D-PDA)对其流动特性进行了冷态试验研究,并考虑了来流风速和鳍片结构对流动特性的影响。本文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这些结果为鳍片管束分离器的优化设计以及气固分离机理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浸渍活性炭脱硫过程中孔结构及气体湿度的影响
    谭小耀,吴迪镛,袁权
    CIESC Journal. 1997, 48(2):  237-240. 
    摘要 ( 584 )   PDF (165KB) ( 2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引言 浸渍活性炭是一种低温、高效脱硫剂,其硫容量可达52%以上,特别适合于低H_2S浓度的天然气脱硫净化过程。活性炭孔结构是影响脱硫效率的关键因素,许多人曾对此作过研究,但结果却很不一致,如Swinarski和Siedlewski的研究表明脱硫活性与孔径在3.5nm—8nm的孔表面积成正比,而认为小于3.5nm的孔没有脱硫效果,并且反应生成的硫最初总是覆盖在8nm—30nm的大孔中,这种硫不影响催化活性。Sreeramamurthy和Menon分析了活性炭孔内生成的硫,其结果表明反应最初阶段生成的硫沉积在相当于20个硫原子的大孔内,这部分约占总的硫生成量的70%,而后才填充到直至4个硫原子的微孔中,Steijins和Mars研究了不同孔结构物质的脱硫效果,发现孔径在0.5nm—1nm范围内的微孔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太大和太小的孔的脱硫效果则要弱得多。
    计算塔板板效率的局部贡献法
    许松林,王树楹,余国琮
    CIESC Journal. 1997, 48(2):  241-246. 
    摘要 ( 568 )   PDF (236KB) ( 1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引言 塔径较大的塔板上液体流动的不均匀性对板效率的影响早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大型塔板上,由于气液两相的剧烈湍动,致使不同区域液体的流动各不相同,如果只采用单一形式描述塔板上液体的运动特点,未免有失普遍性。因而,本文将在分析塔板上液体运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计算模型,力求更好地符合实际情况。1 实验现象 塔板上流体力学的测定是在前已述及的装置上进行的,用热膜风速仪直接测定了塔板上气液两相流场的分布,发现不仅塔板弓形区存在返混,而且塔板入口堰附近一段距离内,液体也存在返混,其具体长度随液流强度、气相负荷以及出口堰高度等因素而异。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得到入口堰返混段长度关联式
    氮源浓度对黄原胶流加发酵过程的影响
    赵学明,马红武,黄霄,班睿
    CIESC Journal. 1997, 48(2):  247-251. 
    摘要 ( 601 )   PDF (247KB) ( 1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引言 黄原胶作为最重要的微生物多糖在食品、采油等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黄原胶生产过程的经济性取决于黄原胶发酵的最终浓度,该浓度与生物反应器中诸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氮源的种类及浓度对发酵过程均有重要影响,主要是影响细胞生长并通过细胞量的变化影响黄原胶合成。氮源可分为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早期研究表明有机氮源要优于无机氮源,常用DDS(Distiller’s Dried Solubles)、CSL(Corn Steep Lique)、蛋白胨等。对浓度影响的研究也主要是针对有机氮源,但有机氮源组成复杂,常含某些未知因子影响细胞生长。此外,有机氮源还不利于黄原胶的分离回收,因此以组成确定的无机氮源考察氮源浓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更好。
    煤基富勒烯(C_(60))的制备与提纯
    邱介山,周颖,张红兵,罗长齐,周红艺
    CIESC Journal. 1997, 48(2):  252-256. 
    摘要 ( 667 )   PDF (275KB) ( 2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富勒烯是除石墨和金刚石外碳的第三种同素异构体,其代表性分子是C_(60)和C_(70)。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富勒烯的特殊球形空心分子结构赋予了它许多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在超导、非线性光学、催化剂等诸多领域显示出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主要以高纯石墨电极为原料制备富勒烯,由于煤的价格低廉且来源广泛,以煤炭为原料制备富勒烯的研究备受国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以冶金焦为原料用电弧法制备富勒烯,研究了实验操作条件及冶金焦性质与富勒烯收率间的关系。粗富勒烯以活性炭为固定相,甲苯为流动相的柱色谱分离提纯,考察了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及柱色谱的长度对C_(60)纯度和收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