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6年 第57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6-12-25
    热力学
    表面活性剂在瓦斯水合物生成过程中的热力学作用
    吴强;何学秋;张保勇;王永敬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793-2797. 
    摘要 ( 608 )   PDF (1222KB) ( 3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实验研究基础上,结合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瓦斯水合物生成微观机理,提出了表面活性剂改变水合物生成热力学条件物理作用假说,认为表面活性剂胶束对溶于其中的气体分子和吸附于其周围的水分子的束缚作用,相当于降低了体系的温度.利用T40(0.001 mol·L-1)、T40(0.002 mol·L-1)、T40/T80(0.001 mol·L-1)分别组成的3种气液煤水合物反应体系实验测定了水合物生成时的相平衡参数,与同样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相平衡计算值比较,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加入有效地改变了水合物生成的热力学条件.例如,在T40/T80(0.001 mol·L-1)实验体系中,当压力为22.67 MPa时,水合物生成相平衡温度为22.6℃,比纯水中提高2.1℃.
    过硫酸钠和过硫酸钾的热稳定性分析
    蒋慧灵;臧娜;钱新明;傅智敏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798-2800. 
    摘要 ( 1190 )   PDF (364KB) ( 17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用绝热加速量热仪研究了过硫酸钠和过硫酸钾的热稳定性,得到了过硫酸钠和过硫酸钾的分解温度、压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分析了这两种物质的热分解过程,采用了速率常数法计算拟合了两种样品热分解过程的表观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A,并修正了实验结果,得出绝热条件下过硫酸钠的初始放热温度为156.38 ℃,最终放热温度为 293.01 ℃,最高温升速率为1451.88 ℃•min-1,到达最高温升速率的时间为358.13 mins,表观活化能为 227.11 kJ•mol-1; 而过硫酸钾的初始放热温度为139.07 ℃,最终温度为 289.74 ℃,最高温升速率为202.57 ℃•min-1,到达最高温升速率的时间为386.92 mins,表观活化能为170.68 kJ•mol-1。结果表明过硫酸钾更容易发生反应,热稳定性更差,但是过硫酸钠的反应更为剧烈。
    用NRTL方程关联和预测离子液体-醇-水体系的液液相平衡
    焦真;马少玲;王兵;吴有庭;张志炳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801-2805. 
    摘要 ( 774 )   PDF (540KB) ( 4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种计算分子筛标准Gibbs生成自由能的新方法
    史建公;卢冠忠;曹钢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806-2811. 
    摘要 ( 694 )   PDF (394KB) ( 3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型广义相关指数与有机化合物沸点相关性研究
    周鹏;梅虎;田菲菲;李志良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812-2815. 
    摘要 ( 590 )   PDF (365KB) ( 2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面向用户”实际应用的观点及对目标问题“自适应性”的思想引入到分子结构表征当中。通过定义广义相关函数、性质相关参数以及距离关系函数等概念,基于分子拓扑图形特征和顶点连接方式提出了一种新型分子结构性质表征方法:广义相关指数(generalized correlative index, GCI)。尝试使用GCI指数对3类有机化合物常压沸点(NBP)进行了系统的定量构性关系(QSPR)研究,所得回归模型复相关系数皆在0.99以上。研究结果表明,GCI指数具有良好的化学结构选择性和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相关性。
    传递现象
    不同蒸气压力下Marangoni凝结换热特性
    杨豫森;甄克建;严俊杰;刘继平;胡申华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816-2822. 
    摘要 ( 596 )   PDF (1137KB) ( 2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蒸气流速4 m·s-1的条件下,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蒸气压力下纯水、纯酒精和不同酒精浓度水-酒精混合蒸气沿重力方向流过竖直铜平板表面上的凝结换热特性,并实现了实验的可视化,同时从理论上初步分析了混合蒸气压力对Marangoni凝结换热特性的影响.实验及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蒸气浓度、蒸气流速和表面过冷度条件下,高压下的凝结换热强度比低压的大.且蒸气压力对凝结换热的影响因混合蒸气酒精浓度的不同而不同,在低浓度1%、2.28%和高浓度22%、51%时压力的增加对凝结换热特性的影响较小,而在中间浓度5.1%和9.8%时凝结换热系数随压力的增加明显.
    中空纤维管随机分布时透析器内的管外传质
    张晓光;丁卫平;赵刚;杨基明;高大勇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823-2827. 
    摘要 ( 578 )   PDF (2524KB) ( 3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Matlab软件计算了中空纤维透析器外壳内壁面(简称壁面)影响下,中空纤维随机分布、管外流场充分发展、纤维表面定质量流量时的管外流场分布,进而求得了不同填充密度下透析器的管外传质系数. 结果表明,中空纤维的排布方式对传质系数有很大的影响;在所研究的中空纤维填充密度范围内(10%~50%),随着填充密度的增大,透析器的管外传质系数先变大,后变小;其随机性整体上逐渐减小.

    两种盐溶液除湿器的建模与对比
    殷勇高;张小松;赖融冰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828-2833. 
    摘要 ( 653 )   PDF (422KB) ( 2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描述了绝热型与内冷型两类平板溶液除湿器的结构特点,在盐溶液竖直降膜与湿空气顺流、充分发展的工况下,基于Navier-Stokes动量方程建立盐溶液与湿空气热、质传递过程耦合数学模型,以LiCl水溶液作为除湿剂,考虑气液界面处的剪切力边界条件,在恒壁温与绝热边界条件下,对两种具有相同尺寸规格的除湿器的除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沿高度方向上盐溶液温度、浓度和湿空气温度、含湿量的变化情况,并对两者在相同工况下进行对比,定量描述了两类除湿器在除湿性能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内冷型除湿器的出口溶液的温度更低,接近于冷却介质温度,而且处理后的湿空气的含湿量比绝热型除湿器低5.1 g·kg-1,空气的出口温度也要低近10.5℃,但除湿溶液的浓度变化很小,进、出口浓度差不到1%.

    多相流
    湍流分散体系中液滴破碎频率模型的黏性修正
    赵宗昌;尹曹勇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834-2839. 
    摘要 ( 673 )   PDF (939KB) ( 5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分析研究分散相黏度对液滴变形和破碎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改进的液滴破碎频率模型并拓展了液滴破碎判据标准.同时通过Monte Carlo模拟的随机方法,得到了湍流搅拌槽中液-液分散体系的液滴直径分布和Sauter平均直径d32.通过与文献中关于d32的实验结果比较发现,该模型预测的Sauter平均直径更接近实验值,对于黏性分散相改进的液滴破碎频率模型要优于Coulaloglou和Tavlarides提出的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对于黏性分散相液滴,其黏度限制了液滴变形,使得液滴破碎频率被大大减少, 液滴直径明显增加,液滴直径分布向右偏移.
    氯化法钛白氧化反应器气体错流混合
    程易;刘喆;骆培成;魏飞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840-2846. 
    摘要 ( 736 )   PDF (2042KB) ( 3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氧化反应器是氯化法制取钛白粉的关键设备,混合区的流场设计直接影响反应产品TiO2颗粒的质量(如粒径和粒径分布).利用无干扰流场测试技术——粒子图像测速仪(PIV)研究了不同气体错流混合区的结构设计对混合区域流场的影响,考察了气流动量比、射流狭缝宽度以及射流角度对混合区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大的气流动量比、窄射流狭缝宽度和接近90°的射流能获得更好的混合区速度分布.进一步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手段对相应的流场进行了模拟,与PIV实验结果吻合很好,验证了模型对冷态流动的预测能力.
    油井伞集流油气水三相流流动参数的软测量方法
    金宁德;赵鑫;郑华;陈景霞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847-2853. 
    摘要 ( 674 )   PDF (2493KB) ( 4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伞集流涡轮流量计与放射性持水率-密度计组合仪在油气水三相流流动环中的动态测量特性,建立了三相流总流量及分相含率的人工神经网络软测量模型.由于集流伞存在流体非线性漏失,集流后测量通道内流型复杂多变,在软测量模型中考虑了油水流型特性的影响.人工神经网络训练与学习采用了Levenbery-Marquardt非线性阻尼最小二乘算法,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对泡状流及段塞流流型,利用该模型可以实现较高精度的总流量及分相含率预测,为伞集流油气水三相流测井信息处理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气固搅拌流化床压力脉动的小波分析
    王嘉骏;张文峰;冯连芳;顾雪萍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854-2859. 
    摘要 ( 778 )   PDF (1409KB) ( 3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内径188 mm、静床高400 mm的搅拌流化床中,采用Geldart D类颗粒为实验物料,通过小波分析研究了不同气速和搅拌桨转速下搅拌流化床的压力脉动行为.实验发现,搅拌桨的转动作用促使在普通流化床中不易散式流态化的D类颗粒形成了散式流态化.随着气速的增加,第1尺度的小波能量特征值在某一个气速范围内发生急剧变化,进而提出了将该气速范围的下限和上限分别定义为临界鼓泡速度和充分鼓泡速度的判据.随搅拌转速的增加,散式流态化的气速操作范围线性增加.在鼓泡流态化状态下,气速是流化床气泡行为的主导因素,搅拌桨转速的增加对气泡产生的频率无明显影响但可使气泡的直径变小.

    生物通风过程中单井轴对称受污染区域流场的数值模拟
    隋红;李鑫钢;姜斌;黄国强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860-2864. 
    摘要 ( 573 )   PDF (5749KB) ( 1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
    活性炭负载AlCl3固体酸催化甲基氯硅烷再分配反应性能与结构研究
    谭军;范宏;卜志场;李伯耿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865-2870. 
    摘要 ( 927 )   PDF (1213KB) ( 4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活性炭为载体,采用浸渍蒸发煅烧法制备了负载型AlCl3固体酸催化剂,并以甲基三氯硅烷(M1)和三甲基氯硅烷(M3)的再分配反应为模型反应,在φ20 mm×800 mm的固定床反应器中,310℃、n (M1/M3)=1.0、液时空速1.5 h-1下考察了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对其反应活性的影响,并对催化剂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考察.运用N2等温吸附-脱附法、XRD、TG-DSC和吡啶吸附Raman光谱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和酸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较佳的催化剂制备条件为:活性炭经过2.0 mol·L-1盐酸溶液处理6 h,AlCl3负载量为1.87 mmol·g-1,450~500℃焙烧活化;催化剂在100 h内表现出良好的催化稳定性.催化剂的XRD和TG-DSC表征结果表明,AlCl3负载到活性炭载体上经活化后不再以AlCl3晶相存在,催化剂在485~600℃时活性组分出现分解;吡啶吸附Raman光谱分析表明催化剂的活性组分为Lewis酸.
    搅拌床中甲基氯化铝法甲基三氯硅烷转化反应
    谭军;范宏;卜志扬;李伯耿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871-2877. 
    摘要 ( 777 )   PDF (1751KB) ( 5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直接法”合成二甲基二氯硅烷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甲基三氯硅烷(M1),在搅拌床反应器中,对甲基氯化铝法甲基三氯硅烷气固相转化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反应经历了约100 min的诱导期后,产物组成趋于稳定.机械搅拌促进了铝粉表面氧化膜的去除和表面更新,使得转化反应无须外加催化剂.提高搅拌速度和反应温度有利于转化反应程度的提高,但存在一个最佳值.原料组成MeCl/M1摩尔比(m)对转化反应的进行程度和产物组成影响较大,当m<2.0时,M1转化率较低,转化产物主要为二甲基二氯硅烷(M2)和三甲基氯硅烷(M3);当m=2.0时,产物主要为M3;当m>2.0时,M1转化率较高,主要产物为四甲基硅烷(M4).采用SEM对反应前后Al粉粒子表面形态进行了表征,探讨了该气固相转化反应的机理和历程.
    催化燃烧中表面反应-气相反应间相互作用及其对均质压燃发动机着火特性的影响
    曾文;解茂昭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878-2884. 
    摘要 ( 629 )   PDF (1213KB) ( 2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微元管中甲烷在铂表面的催化燃烧过程的数值计算,分析了当混合气入口压力很高时气相反应对整个催化燃烧过程的影响;通过敏感度分析,找出了对异相着火及气相着火起主要作用的基元反应步.结果表明,在异相着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基元反应步为甲烷与氧气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反应及氧气的解吸反应,在气相着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基元反应步为OH·及水的吸附与解吸反应.对活塞顶涂有铂催化剂的均质压燃(HCCI)发动机的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催化效应及关键表面反应基元步对HCCI发动机着火时刻以及燃烧过程中中间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反应能促进混合气的着火,缩短着火延迟时间,对HCCI发动机着火时刻起主要影响的表面反应为OH·及水的吸附与解吸反应.
    分离工程
    φ50折流板脉冲萃取柱水力学性能
    吴伟;王悦云;景山;吴秋林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885-2891. 
    摘要 ( 648 )   PDF (776KB) ( 3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30%TRPO煤油溶液和1 mol·L-1硝酸溶液为体系,在φ50折流板脉冲萃取柱中考察了折流板脉冲萃取柱的操作参数(脉冲振幅、脉冲频率、流速和流比)和结构参数(开孔率和板间距)对其水力学性能(液泛通量、液泛存留分数和正常操作时分散相存留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乳化操作区,液泛通量随着开孔率增加、脉冲强度和流比的减小而增大,与板间距无关;根据液泛存留分数的结果,给出了最优开孔率为23%;此时正常操作时分散相存留分数与连续相的流速、流比和脉冲振幅呈正比,而与脉冲频率无关,浸润性的影响造成了板间距对以硝酸溶液和30%TRPO煤油溶液为连续相时的分散相存留分数影响规律不同.
    纳米钛酸锶钡粉体制备及其对水中Cd2+吸附行为
    苏会东;张东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892-2896. 
    摘要 ( 621 )   PDF (610KB) ( 4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草酸盐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草酸氧钛锶钡前驱体,通过905℃高温煅烧,制得了高纯纳米钛酸锶钡,并利用SEM、TEM、FT-IR和XRD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将该粉体应用于水中重金属镉离子的吸附.结果表明:该法合成的钛酸锶钡粉体为球形,钙钛矿结构,平均粒径为36 nm.对水中的镉离子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其吸附量与介质的pH值有密切关系,吸附动力学符合Langmuir和Bangham速率方程所描述的规律;吸附等温线较好地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方程,吸附行为是自发的、放热的物理吸附过程.
    高性能钯膜及其在氨分解制氢中的应用
    王晓光;韦永德;张建;候守福;徐恒泳;李文钊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897-2901. 
    摘要 ( 698 )   PDF (660KB) ( 6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过程系统工程
    机械密封环端面热变形的分析与BP网络预测
    周剑锋;顾伯勤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902-2907. 
    摘要 ( 819 )   PDF (689KB) ( 3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了影响机械密封环端面变形的主要因素,说明了密封环对介质的传热系数及端面热通量的计算方法.对于高速重载机械密封,因密封环端面热通量大,其热变形显著高于力变形.当密封环模型一定时,按正交设计法给出若干端面热通量值作为输入样本,并将有限元法计算得出的端面内径和外径处的相对轴向变形Δz作为输出样本,训练3层BP人工神经网络,对该密封环端面的轴向热变形进行精确预测.正交设计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相结合是密封环端面热通量与热变形之间高度非线性关系分析的有效方法.
    基于遗传规划的复杂精馏系统综合
    王晓红;李玉刚;胡仰栋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908-2913. 
    摘要 ( 546 )   PDF (447KB) ( 2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基于遗传规划的复杂精馏系统的综合方法.针对复杂精馏系统特点并结合化工领域知识,对遗传算子进行了改进,给出了一套独特的编码方法和求解策略.算法利用层次化结构来直观地表达复杂分离流程,同时解决了其他随机算法编码在表达精馏过程时的歧意性问题.在不必给定精馏系统超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完成可行域的自动搜寻.实例计算表明,基于遗传规划的综合策略可以用于求解复杂精馏系统的最优综合问题,实现了包括侧线塔、完全热偶塔及同时考虑热集成的各种复杂精馏结构的自动搜索寻优.
    表面与界面工程
    共价接枝蛋白分子改善聚苯乙烯生物填料表面性能
    毕源;季民;尉家鑫;张亮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914-2919. 
    摘要 ( 653 )   PDF (4530KB) ( 4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氧化和接枝蛋白分子的方法,在聚苯乙烯生物填料表面提高了原有亲水性基团的比例,同时引入了新的亲水基团和细胞识别位点.对比氧化、未氧化直接接枝、氧化后接枝3种处理方法,发现表面能分别从42 mJ·m-2提高到74.77、119.5、172.3 mJ·m-2;C—C键比例分别下降了26.56%、18.64%和32.21%,C—O键比例分别提高了17.78%、16.35%和25.56%,并且新增加了—(C=O)—O—、—(C=O)—NH等有亲水性质的化学键;利用配制模拟废水对氧化后接枝蛋白分子填料进行动态培养生物挂膜试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填料生物膜初期附着速率和增长量明显高于未经改性的生物填料.
    生物化学工程、制药、食品和天然产物加工
    产1,3-丙二醇新型重组大肠杆菌JM109(pHsh-dhaB-yqhD)的构建及其转化甘油
    张晓梅;诸葛斌;谢涛;唐雪明;方慧英;诸葛健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920-2925. 
    摘要 ( 728 )   PDF (4450KB) ( 2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温控载体pHsh将编码甘油脱水酶的基因dhaB和编码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同工酶的基因yqhD串联构建重组质粒pHsh-dhaB-yqhD, 将其转化大肠杆菌得到新型产1,3-丙二醇重组大肠杆菌JM109(pHsh-dhaB-yqhD), 并对影响该重组菌发酵的营养因子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重组菌转化甘油合成1,3-丙二醇的适宜培养基组成为甘油60 g·L-1、酵母膏5.0 g·L-1、维生素B12 0.05 g·L-1以及KH2PO4 7.5 g·L-1; 以此培养基在5 L发酵罐上进行放大, 1,3-丙二醇产量、转化率和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3.26 g·L-1、72.2 %和1.55 g·L-1·h-1.
    扁桃酸的酶促光学拆分
    高静;贺莹;姜艳军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926-2932. 
    摘要 ( 640 )   PDF (504KB) ( 4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在非水体系中,利用脂肪酶催化水解扁桃酸乙酯外消旋混合物拆分R(-)-扁桃酸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筛选出脂肪酶N435作为催化剂,叔丁醇作为溶剂.确定了最适的反应条件:脂肪酶N435浓度为2.5 g·L-1RS-扁桃酸乙酯浓度为0.25 mol·L-1,水∶RS-扁桃酸乙酯的摩尔比为5∶1,反应温度为40℃,摇床转速为200 r·min-1,反应时间为24 h.在此条件下,R(-)-扁桃酸乙酯的转化率为41.6%,对映体过量百分率达84.0%.考察了底物R(-)-扁桃酸乙酯和产物R(-)-扁桃酸对反应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运用顺序机制和拟稳态法,建立了反应的动力学模型,模拟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微胶囊固定化克雷伯杆菌生产1,3-丙二醇
    陈国;赵亚囡;黄和;姚善泾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933-2937. 
    摘要 ( 704 )   PDF (457KB) ( 2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Lactobacillus diolivorans二醇脱水酶的分离纯化与酶学性质
    孟晓蕾;齐向辉;韦宇拓;黄日波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938-2942. 
    摘要 ( 507 )   PDF (2697KB) ( 1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能源和环境工程
    高浓度尿素废水泠冻浓缩极限
    于涛;马军;崔宗威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943-2947. 
    摘要 ( 997 )   PDF (802KB) ( 4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冷冻浓缩技术是处理尿素厂废水和尿液等高浓度尿素废水的有效方法之一,浓缩极限的确定则是预测和评价该工艺最高水回收率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以尿素溶液为研究对象,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技术分析了溶液在冷冻过程中的相态变化规律,通过冷冻试验确定了溶液发生尿素共晶析出时的浓度;以尿液为对象,研究了确定高浓度尿素废水冷冻浓缩极限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尿素废水在达到浓缩极限之前,当尿素浓度高于26.3%时,继冰晶析出之后会共晶析出尿素;尿素废水在浓缩极限处呈玻璃态,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可确定废水玻璃化转变温度、推算冷冻浓缩工艺最高水回收率;尿液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08.33 ℃,相应的溶液浓度为57.92%,冷冻浓缩可达到的最高水回收率为97.75%.
    新河烟煤地下气化模型
    梁杰;吴美云婷;李文军;赵明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948-2952. 
    摘要 ( 677 )   PDF (548KB) ( 2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索烟煤地下气化过程的基本规律,为新河“煤炭地下气化发电示范工程”制定合理的工艺参数,测定了新河烟煤反应活性,并进行了富氧-水蒸气地下气化模型实验;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下,出口煤气有效组分含量、热值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气化初期因煤层中含水,纯氧直接气化,可获得合格的煤气;在保持汽氧比在1.5∶1~2∶1之间时,新河烟煤采用富氧-水蒸气正向供风、辅助孔供风和反向供风连续气化可获得有效气体组分在70%、热值在10 MJ·m-3左右的煤气;新河烟煤的产气率平均为1950 m3·t-1,煤层气化率可达到74.6%.
    钙基CO2吸收剂的循环特性
    乔春珍;肖云汉;田文栋;阳绍军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953-2958. 
    摘要 ( 573 )   PDF (783KB) ( 4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钙基CO2吸收剂的循环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煅烧温度和碳酸化(吸收)温度对吸收剂最大转化率的影响,比较了常压煅烧-碳酸化(CC)过程和煅烧-水合-碳酸化(CHC)过程中吸收剂的最大吸收能力,并就添加剂对吸收剂循环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吸收剂的吸收能力明显下降,未经处理的吸收剂,循环10次后,其吸收能力基本都下降到20%左右;温和的煅烧温度和较高的吸收温度下,吸收剂的最大转化率比较高;CC过程中吸收剂的最大转化率明显低于CHC过程;添加了氯化钠和碳酸钠的吸收剂的吸收能力急剧下降,但循环性能稳定;多次循环后对吸收剂进行再活化,可使其活性恢复到初始的95%.
    水溶液中新生态MnO2对苯酚的吸附作用
    张立珠;马军;陈忠林;余敏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959-2963. 
    摘要 ( 551 )   PDF (440KB) ( 5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新生态MnO2对水溶液中苯酚的吸附作用.对一些影响因素,如pH、高价正离子Al3+和高价负离子PO3-4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了反应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新生态MnO2对苯酚的吸附等温线为“S”形,对苯酚的吸附过程包括表面吸附和孔内扩散两部分.pH在6~9的范围内,随pH升高苯酚吸附量下降,但变化不大;当pH≥10时,苯酚去除率几乎降为零.少量铝离子有利于苯酚的吸附.因为铝离子吸附在新生态MnO2表面,改变了新生态MnO2的表面性质,有利于苯酚的吸附.磷酸根离子极易与苯酚络合而带负电荷,不利于新生态MnO2对苯酚的吸附.

    臭氧/超声联合降解水中对氨基苯酚的动力学
    何志桥;宋爽;周华敏;应海萍;陈建孟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964-2969. 
    摘要 ( 630 )   PDF (635KB) ( 2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臭氧/超声联合降解含对氨基苯酚模拟废水.研究了对氨基苯酚降解的影响因素和动力学,考察了反应液初始pH 值、反应物初始浓度、臭氧投量、反应温度对臭氧/超声降解对氨基苯酚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氨基苯酚初始浓度为1000 mg·L-1时,pH 11.0,臭氧投量88 mg·min-1,超声密度0.3 W·ml-1,常温下反应30 min后对氨基苯酚去除率达99%以上.对氨基苯酚的臭氧/超声降解符合表观一级动力学,得到幂指数方程描述反应动力学.

    好氧-厌氧耦合法处理番茄酱加工有机废水
    李维军;曹鹏;李春;鲁建江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970-2975. 
    摘要 ( 651 )   PDF (617KB) ( 4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开发了好氧-厌氧耦合法处理番茄酱加工有机废水工艺.该工艺集传统的悬浮式和固定式反应器于一体,将好氧和厌氧处理耦合在同一反应器中,工艺处理效果良好,CODCr去除率为93.08%,BOD5去除率为95.81%,SS去除率为98%,TP的去除率为 83.60%,出水pH达到7.70.出水不但符合国家二级排放标准,而且能够回用于番茄酱加工.经1年的运行,未排放剩余污泥.
    燃煤细灰的形成及微观形态特征
    刘建忠;张光学;周俊虎;范海燕;岑可法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976-2980. 
    摘要 ( 602 )   PDF (2367KB) ( 4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材料科学与工程
    细乳液聚合制备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及其性能
    罗英武;许华君;李宝芳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981-2986. 
    摘要 ( 691 )   PDF (1520KB) ( 10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细乳液聚合技术设计并制备了不同有机硅含量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共聚物稳定乳液.通过细乳液共聚合反应在丙烯酸酯类聚合物主链上引入硅氧烷侧基,该基团水解后与羟基硅油缩合,引入聚硅氧烷接枝链.研究表明:(1)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MS)比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更适合在本体系中用作共聚有机硅单体;(2)聚合过程中,乳液稳定,凝聚物很少;(3)羟基硅油能较好地接枝到丙烯酸酯聚合物主链上,接枝率在50%左右;(4)有机硅的引入减少聚合物涂层的吸水率,表面的水接触角也明显增大,显示出较强的疏水特性.有机硅含量在10%(质量)时,聚合物涂层即可显示很好的憎水特性,随着有机硅含量进一步提高,憎水特性可进一步提高,聚合物涂膜吸水率可低至5%,水接触角可高达105°.
    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硅丙酯的水解-缩合反应速率常数
    倪克钒;单国荣;翁志学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987-2990. 
    摘要 ( 918 )   PDF (2042KB) ( 6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硅丙酯(MPS)和苯乙烯的乳液共聚合反应中,MPS与水接触时其SiOR基团会发生水解缩合反应,其反应速率对乳液体系的稳定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所得产物的杂化结构也由SiOR基团的水解缩合反应速率决定.通过29Si核磁共振谱,测定了不同pH值下MPS的水解-缩合速率常数.发现MPS的水解速率常数在pH=7时最小,无论是在酸性条件还是碱性条件都使其迅速增大.而MPS的缩合速率常数则在pH=4时达到最小,而在相对较高pH值和更低的pH值时,其缩合速率常数也都迅速增大.并得到了不同pH值时水解-缩合速率常数估算式.为进一步研究MPS乳液聚合的过程机理、反应过程动力学模型的求解以及通过模型对反应结果的预测提供了依据和基础数据.
    原位聚合制备三聚氰胺脲醛树脂石蜡微胶囊及性能
    刘星;汪树军;刘红研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991-2996. 
    摘要 ( 682 )   PDF (915KB) ( 8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廉价的三聚氰胺脲醛树脂为壳材料,低熔点石蜡为芯材,用原位聚合的方法成功制备了三聚氰胺脲醛树脂石蜡微胶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微胶囊石蜡质量含量达到61.78%,包裹率达到94.15%.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考察了微胶囊相变材料的热性能,其相变温度和焓值分别为12.53℃、137.16 J·g-1.以Washburn方程为理论根据考察了微胶囊相变材料的亲水性质,其亲水性随石蜡含量增加而降低.
    冷高压分离器在H2S环境下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评估
    李明;李晓刚;陈钢;胡洋;薛光亭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2997-3004. 
    摘要 ( 762 )   PDF (2793KB) ( 2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制造过程中由于开孔失误而进行补焊的冷高压分离器在高压、高浓度的H2S环境的使用安全问题,采用了电化学充氢、恒应变和慢拉伸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制造冷高压分离器的主体材料16Mn(HIC)钢和普通的16Mn钢及其焊缝的氢扩散系数,在不同H2S浓度、pH值,模拟冷高压分离器操作环境溶液和实际溶液中的腐蚀规律和硫化氢应力腐蚀开裂(SSCC)敏感性,结合实际腐蚀环境的检测和分析结果,对补焊后的冷高压分离器的使用安全给出了综合评估.
    聚氨酯改性不饱和聚酯的徽观结构与性能
    鲁博;张林文;潘则林;王才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3005-3009. 
    摘要 ( 617 )   PDF (917KB) ( 9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与天然纤维具有良好亲和性的聚酯聚氨酯(PU)改性不饱和聚酯(UP),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接触角和力学性能等,研究了改性不饱和聚酯的微观结构、反应程度和主要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引入PU提高了不饱和聚酯树脂的韧性,增加了与天然纤维的界面浸润性,降低了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收缩率.所得改性不饱和聚酯的冲击断裂截面表现为韧性断裂;与天然纤维的接触角随着聚氨酯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表明改性不饱和聚酯与天然纤维的浸润性增强.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当PU含量为5%时,其冲击强度可提高80%,弯曲模量降低小于20%,固化收缩率低于4%.
    季铵盐类荧光增白剂的合成及性能
    曹成波;韩红滨;王德义;张长桥;朱艳丽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3010-3015. 
    摘要 ( 732 )   PDF (480KB) ( 5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聚氯氰与4,4′-二氨基二苯乙烯-2,2′-二磺酸和两种氨基化合物经过三步缩合反应得到三嗪基氨基二苯乙烯型荧光增白剂,用三乙醇胺和三乙胺分别替代二乙醇胺和二乙胺,合成新型两性季铵盐类荧光增白剂,研究其与对比的非季铵盐类荧光增白剂的应用性能和在水溶液中的紫外吸收性能、光致异构化现象、荧光发射性能及其应用性能.结果表明:该季铵盐类增白剂耐酸碱性能明显提高,使用范围扩大,但其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性能下降,且同样存在较为明显的光致异构化现象,耐光性也较差.

    聚苯乙烯-丙烯腈/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结构
    杨晋涛;范宏;卜志扬;李伯耿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3016-3020. 
    摘要 ( 577 )   PDF (721KB) ( 3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层柱黏土为载体固定辣根过氧化物酶
    于少明;程俊;左鹏;陈天虎;史铁钧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3021-3024. 
    摘要 ( 850 )   PDF (390KB) ( 3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同向双螺杆挤出机的停留时间分布及填充度
    周光大;曹堃;姚臻;李伯耿;胡国华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3025-3028. 
    摘要 ( 703 )   PDF (416KB) ( 5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PE膜表面接枝间苯二酚
    程珏;郑义;杨万泰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3029-3032. 
    摘要 ( 520 )   PDF (756KB) ( 1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现代化工技术
    汽油电化学催化氧化脱硫
    王文波;汪树军;刘红研;张伟;王文刚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3033-3039. 
    摘要 ( 663 )   PDF (498KB) ( 3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一种新型的电化学催化氧化方法,研究了在碱性电解体系中汽油脱硫的规律.结果表明:在碱性电解体系中汽油电解催化氧化脱硫的理论分解电压范围为0.5~1.5 V;适宜的电解条件为:分解电压1.90 V,碱液浓度1.0 mol·L-1,油/电解液进料体积比1/3,搅拌速度300 r·min-1,适宜温度50℃,电流密度155 mA·cm-2,进料流速200 ml·min-1.在此条件下油品硫含量从310 μg·g-1下降到120 μg·g-1左右,且对油品的主要性质没有影响.
    污染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的超声清洗
    郭伟;晋卫;王宾;吕效平
    CIESC Journal. 2006, 57(12):  3040-3044. 
    摘要 ( 976 )   PDF (1102KB) ( 2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空纤维超滤膜污染和清洗影响膜处理废水工艺的经济性及可运行性.研究了平板浸没式超声处理器(40 kHz)与2000 mg·L-1柠檬酸清洗剂对中石化某水处理厂污染聚偏氟乙烯超滤膜的清洗效果.利用自定义的除垢率和扫描电镜对清洗结果进行表征并用过滤通量来验证.证明超声对超滤膜的清洗效果显著.单根膜清洗除垢率比不加超声时提高了25%,达到80%左右,且没有破坏膜的表面和结构.得到本批污染膜及自制污染膜组件的优化清洗工艺及超声参数为:频率40 kHz、声强2200 W·m-2、超声处理时间30 min.未使用反向冲清洗,仅切向气流结合超声清洗膜面,清洗后的通量从原来污染组件的0.0368 cm3·cm-2·min-1增加到0.1254 cm3·cm-2·min-1,恢复到相当于新膜初始通量的72.5%,通量增加率达到241%.进一步证明了超声清洗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