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6年 第5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6-03-25
    综述与专论

    子空间模型辨识方法综述

    李幼凤;苏宏业;褚健
    CIESC Journal. 2006, 57(3):  473-479. 
    摘要 ( 743 )   PDF (483KB) ( 19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传统线性系统辨识方法的一个有益补充,子空间模型辨识方法(SMI)近年来获得了广泛关注.这类方法综合了系统理论,线性代数和统计学三方面的思想,其特点是直接由输入输出数据辨识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因而非常适合多变量系统辨识.首先介绍了SMI的基本思想, 然后分析了3种基本算法(N4SID、MOESP和CVA)的异同点、算法实现、统计特性和模型稳定性等方面.随后探讨了其他一些SMI算法,包括连续时间系统SMI算法、频域SMI算法、闭环SMI算法和非线性系统SMI算法.为说明SMI方法的特性,通过一个工厂实际例子研究对比了3种SMI基本算法和一种传统辨识算法——预测误差方法(PEM).最后阐述了理论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热力学

    溶剂对对苯二酚晶体晶习的影响

    李小娜;尹秋响;陈巍;王静康;高海见
    CIESC Journal. 2006, 57(3):  480-485. 
    摘要 ( 643 )   PDF (1025KB) ( 6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冷却结晶方法,考察了水、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和正丁醇等溶剂对对苯二酚晶习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差热扫描分析、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对苯二酚晶体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溶剂性质显著影响对苯二酚晶体的晶习,随着溶剂介电常数的减小,晶体的长径比变小.在利用分子模拟软件Cerius2预测对苯二酚晶体晶习的基础上,初步揭示了溶剂影响对苯二酚晶体晶习的机理.
    传递现象

    板翅式换热器封头结构物流分配的PIV实验研究

    周爱民;厉彦忠;文键;张科;王江
    CIESC Journal. 2006, 57(3):  486-490. 
    摘要 ( 840 )   PDF (1275KB) ( 2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利用粒子图像测速仪(PIV)对板翅式换热器原始封头A和3种改进的顺排孔板型封头结构(B、C、D)的流场进行了可视化的实验,获得了封头内部不同截面处流场的速度流线分布图.比较了Re=6.22×104时原始封头A和一种改进型封头B的出口物流分配以及3种不同中孔面积比率的改进型封头对出口物流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进型封头结构能有效地改善物流分配的均匀性;C型封头的不均匀参数SU和最大流速与最小流速之比θU最低;流量分布和中孔面积比率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值.

    垂直圆管内液氮流动沸腾的理论模型及数值模拟

    李祥东;汪荣顺;黄宋国;石玉美
    CIESC Journal. 2006, 57(3):  491-497. 
    摘要 ( 699 )   PDF (909KB) ( 8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了液氮流动沸腾过程中气液两相间动量、能量以及质量的传输规律,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新模型重点修正了界面面积浓度和气泡挣脱直径的计算式;采用新建立的理论模型作为封闭方程对CFX-4.3中内建的双流体模型进行了修正,并采用修正后的双流体模型模拟了液氮在垂直圆管内的流动沸腾过程.数值模拟的结果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证明了本文所建模型的合理性.通过数值模拟发现,两相流参数分布的不均匀性对液氮流动沸腾过程中的热质传输特性有重要影响.

    EHD强化相变换热同轴圆柱特征电极的理论分析

    万金庆;李瑞阳;郁鸿凌;董伟;黄烜
    CIESC Journal. 2006, 57(3):  498-502. 
    摘要 ( 677 )   PDF (453KB) ( 3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施加直流高压电场的电水动力学(EHD)强化管外沸腾换热和EHD强化管内凝结换热两种换热方式,提出了3个同轴圆柱特征电极参数,分别与最小场强电极、最小电场力电极、最小能耗电极对应.分析了3个电极参数的几何特性,结果表明,电极直径的大小,在EHD强化相变换热中起重要作用.

    一种氨水垂直降膜吸收传质模型

    牛晓峰;王良虎;杜垲
    CIESC Journal. 2006, 57(3):  503-508. 
    摘要 ( 594 )   PDF (452KB) ( 3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Harriott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垂直降膜吸收传质模型,将降膜过程中漩涡的作用点由一个几何点扩展到一个区域,将整个降膜流动过程划分为非湍流区和全湍流区.非湍流区内,波峰和波谷域采取了不同的Levich厚度处理方法.在全湍流区,对波动速度进行了修正.理论数据与氨水光管降膜吸收实验数据相比较,偏差在非湍流区不超过10%,在全湍流区不超过15%.扩散系数、Levich厚度及波动周期对传质系数的影响被表示为两个量纲1量之间的关系.

    恒热流工况下管内对流换热火用传递特性

    吴双应;陈燕;李友荣;曾丹苓
    CIESC Journal. 2006, 57(3):  509-514. 
    摘要 ( 775 )   PDF (1039KB) ( 3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管内传热与流动的特点出发,基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和非平衡热力学理论,对壁面恒热流工况下,管内充分发展段对流换热的火用传递过程进行了研究,定义了对流换热传火用系数、火用流密度、传火用Nusselt数和对流换热火用传递方程,并导出相应的计算式;讨论了Reynolds数、量纲1热通量和不同截面位置等参数对对流换热火用传递过程的影响;最后将传火用和传热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三元混合制冷工质变组成容量控制空调

    崔晓钰;吴献忠;李美玲
    CIESC Journal. 2006, 57(3):  515-520. 
    摘要 ( 717 )   PDF (548KB) ( 4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三元混合工质制冷剂R407C分馏特性的分析,提出了一种采用组成调节装置的容量控制空调系统,并对其变组成容量控制的制冷循环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预测了各种变组成情况下空调系统的调节性能和节能潜力.利用建立的变组成容量控制型单元式空调系统,测试了不同组成下的三元混合制冷剂的空调系统性能.根据实验测试结果,验证了在相同流量工况下,通过改变循环工质的组成来改变空调系统的制冷量的技术可行性,通过增减容量过程中能效比基本保持不变的性质揭示了该技术的节能特性.

    超临界流体萃取天然产物传质模型

    赵跃强;吴争鸣;刘玮炜
    CIESC Journal. 2006, 57(3):  521-525. 
    摘要 ( 830 )   PDF (481KB) ( 2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开发超临界流体萃取天然产物过程简单可靠的传质理论模型,对其传质机理进行了分析,由微分质量衡算方程经合理简化得到了动力学模型的解析解.定义了新准数Bz(可以确切地表征萃取过程的动态传质状况)和特征时间tk,当t=tk时,-drc/dt取得极小值,其原因可能是由内扩散传质阻力与内扩散传质推动力(浓度差)相竞争的结果.采用此数学模型计算了完全萃取时间tex、萃取收率Y随时间t的变化以及流体流率Q对萃取收率Y的影响,计算结果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吻合良好.本模型简单可靠,可用于超临界流体萃取天然产物过程的预测、分析、设计、模拟和优化.

    非共沸混合物微通道内流动沸腾特性

    马虎根;胡自成
    CIESC Journal. 2006, 57(3):  526-529. 
    摘要 ( 662 )   PDF (395KB) ( 3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相流

    汽-液-固流动沸腾系统混沌时间序列的遗传算法全局建模

    刘明言;杨扬
    CIESC Journal. 2006, 57(3):  530-535. 
    摘要 ( 639 )   PDF (660KB) ( 1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与系统的平均特性建模研究相比,系统的时间序列建模工作更富挑战性,也更具有意义.最近的研究表明,汽-液-固三相流动沸腾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具有混沌特征,因此,本文从非线性视角出发,开展系统物理量的时间序列建模研究.根据实验测得的反映系统非线性演化信息的汽-液-固三相流动沸腾系统的壁温时间序列数据,采用遗传算法全局建模方法,建立了描述该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的时间序列迭代形式的数学模型,并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遗传算法全局建模方法所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汽-液-固三相流动沸腾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

    下倾管中活塞流液塞长度波动特性

    罗小明;何利民;王海琴
    CIESC Journal. 2006, 57(3):  536-540. 
    摘要 ( 644 )   PDF (422KB) ( 2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采集下倾管中活塞流的差压信号,应用互相关法分析得到液塞长度时间序列.利用统计理论与分形理论分析液塞长度时间序列来揭示液塞长度波动特性.结果表明:气相折算速度对液塞长度的影响远大于液相折算速度.液相折算速度较大时,随着混合速度的增加,液塞长度波动的混沌程度增加;而液相折算速度较小时,随着混合速度的增加,液塞长度波动的混沌程度减小.在管线下倾角较大的情况下,液塞长度分布集中在较小的范围内.管线下倾角越大,液塞长度波动的长程相关性越好.

    上行气固两相流充分发展段流动行为的相似特性

    漆小波;周松锐;黄卫星;祝京旭;石炎福
    CIESC Journal. 2006, 57(3):  541-547. 
    摘要 ( 540 )   PDF (686KB) ( 1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10.5 m高气固循环流化床实验装置上,在对提升管内的轴向压力梯度和局部颗粒浓度进行实验测试的基础上,结合部分文献上的实验数据,研究了上行气固两相流充分发展段在不同操作条件下气固两相流动行为的相似特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经验相似准则能表征上行气固两相流充分发展段在不同操作条件下流动行为的相似性,并且该经验相似准则独立于实验装置系统.对于同一上行气固两相流系统,只要操作参数按该相似准则同步变化,气固两相流在充分发展段就具有相似的宏观和微观流动行为.

    全息干涉法对气液流动浓度边界层的实验观测

    杨祖杰;郭莹;袁希钢;曾爱武;余国琮
    CIESC Journal. 2006, 57(3):  548-552. 
    摘要 ( 699 )   PDF (1603KB) ( 3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粒子方法并行计算通用化的研究与应用

    唐德翔;葛蔚;易锋;王小伟;郭力;任瑛
    CIESC Journal. 2006, 57(3):  553-557. 
    摘要 ( 668 )   PDF (1218KB) ( 2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

    催化燃烧蒸发器内气体浓度冷态分布规律

    王胜;王树东
    CIESC Journal. 2006, 57(3):  558-563. 
    摘要 ( 495 )   PDF (733KB) ( 2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催化燃烧蒸发器作为一种强化传热的有效手段,具有高效、结构紧凑和易放大等优点.催化燃烧蒸发器中的浓度场分布对其传热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运用多空介质模型对燃烧蒸发器内部流体分布特性进行了CFD模拟,分析计算了冷态时N2和H2 在混合腔内浓度的分布特性,同时进行了实验验证.模拟和实验结果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而且结果表明不同空速下燃烧蒸发器中存在较大的浓度分布不均匀性,改变出口位置对浓度场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通过对燃烧腔中浓度场分布的模拟为燃烧蒸发器的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过渡金属离子掺杂纳米TiO2的相变与光催化活性

    郑广涛;施建伟;陈铭夏;袁坚;上官文峰
    CIESC Journal. 2006, 57(3):  564-570. 
    摘要 ( 622 )   PDF (611KB) ( 3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掺杂Mo6+、Cr3+、Fe3+的改性纳米TiO2光催化剂,并分别在550℃和580℃下对其进行了热处理,考察了热处理温度对掺杂纳米TiO2相变和光催化活性的影响.通过光催化降解染料罗丹明B实验,对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下Mo6+、Cr3+、Fe3+改性以及不同Mo6+掺杂量的TiO2光催化活性进行了评价,发现掺杂离子对TiO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与其对TiO2相转变的作用是一致的,即抑制相转变的同时也提高了光催化活性.实验结果也进一步表明,Mo6+掺杂量为0.05%(摩尔分数)时的TiO2具有最佳光催化活性.

    实时在线拉曼光谱气相均相反应动力学研究中的逆命题

    黄民;吴倩;李佟茗;Chinho Park;Tim Anderson
    CIESC Journal. 2006, 57(3):  571-576. 
    摘要 ( 1026 )   PDF (816KB) ( 3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一种全新的气相均相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利用实时在线拉曼光谱的点测量特点,将所测得的气相浓度和温度值通过逆命题运算对气相均相反应过程直接去卷积,确定过程的物理和化学系数. 实时在线测量得到的沿垂直射流反应器中轴线上的组分分子振动拉曼光谱被用来确定气相组分的浓度分布.同时氮气的纯转动拉曼光谱被用来确定气相温度分布.通过该方法,得到了稳定状态下TMGa-N2二元系中组分浓度扩散系数和气相均相化学反应速度常数,所得到的结果与其他文献值相一致.

    负载钌的HMS催化剂催化氧化醇

    纪红兵;钱宇;王婷婷;张美英
    CIESC Journal. 2006, 57(3):  577-581. 
    摘要 ( 581 )   PDF (1081KB) ( 2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离工程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大黄蒽醌动力学模型

    未作君;刘迎新;倪晋仁
    CIESC Journal. 2006, 57(3):  582-589. 
    摘要 ( 602 )   PDF (486KB) ( 3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萃取固定床层进行质量衡算建立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动力学模型.然后采用BP神经网络拟合实验条件下的萃取动力学曲线,并将之与动力学模型试差法求解所得的萃出曲线进行对照确定模型参数kLa.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能很好地模拟大黄蒽醌的萃取动力学曲线,网络训练误差和预测误差分别为1.5%和3.5%.确定参数后的动力学模型可用于对萃取床层作较为精确的定量描述:模拟所得萃取穿透曲线与大黄蒽醌萃取实验结果相比AARD误差在10%左右.与前人模型相比,该模型具有精度好,获取参数时的实验条件相对宽松等优点.

    微乳液的增溶、相态及微乳液/中空纤维膜萃取钕

    龚福忠;马培华;罗艳;刘力恒;张丽梅
    CIESC Journal. 2006, 57(3):  590-595. 
    摘要 ( 774 )   PDF (489KB) ( 4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考察非离子型微乳液体系(OP-4+OP-7)/ 苯甲醇/D2EHPA/煤油/盐酸中的混合表面活性剂OP-4[壬基酚聚氧乙烯(4)醚]和OP-7[壬基酚聚氧乙烯(7)醚]配比、盐酸浓度、温度和NaCl对盐酸增溶量的影响以及D2EHPA[二(2-乙基己基)磷酸]和盐酸浓度对体系相态的影响,制备了适合作为液膜分离介质的微乳液体系,同时提出了新的膜萃取过程:微乳液/中空纤维膜萃取,并用于稀土钕的萃取.结果表明,微乳液中盐酸的增溶量随混合表面活性剂HLB值以及盐酸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NaCl浓度的增大而减小;D2EHPA的加入有利于WinsorⅡ体系的形成;盐酸浓度小于6 mol•dm-3时也可形成WinsorⅡ体系,而盐酸浓度为7 mol•dm-3和8 mol•dm-3时则分别形成WinsorⅢ体系或WinsorⅠ体系;将W/O非离子型微乳液通过中空纤维膜从浓度为300 mg•dm-3的料液中萃取钕时,采用3个中空纤维膜器串连一次萃取即可使萃取率达95.3%,内相富集倍数18.1.该新膜萃取体系同时具有液膜与固膜萃取的优点,不需进行反萃操作.

    微流体液固分离

    房汝建;侯丽雅;章维一;朱丽
    CIESC Journal. 2006, 57(3):  596-600. 
    摘要 ( 617 )   PDF (841KB) ( 3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反渗透、纳滤过程的物理化学研究(Ⅰ)多孔膜的溶质脱除率方程和膜渗透通量方程

    姬朝青;陈浩
    CIESC Journal. 2006, 57(3):  601-606. 
    摘要 ( 742 )   PDF (416KB) ( 6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过程系统工程

    基于神经网络和D-S证据理论的气液两相流流型识别方法

    周云龙;孙斌
    CIESC Journal. 2006, 57(3):  607-613. 
    摘要 ( 766 )   PDF (457KB) ( 3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一种运用神经网络和D-S(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的多特征信息融合的气液两相流流型识别方法.对压差波动信号进行4层小波包分解,提取各频带信号的小波包能量和信息熵构造两个特征向量,再利用统计和分形理论提取压差波动信号的3个统计参数和4个分形参数作为另一个特征向量,然后将这些特征向量送入改进的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从而实现对流型的识别.以初始识别结果作为彼此独立的证据,根据D-S证据融合规则进行融合处理,得到最终的识别结果.以水平管内空气-水两相流流型识别为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具体实现过程.结果表明,多特征信息融合比单一特征的识别方法具有更高的识别率.
    模块环境下的filter-SQP用于过程优化
    岳金彩, 杨霞, 郑世清, 韩方煜
    化工学报. 2006, 57(3):  614-619. 
    摘要 ( 630 )   PDF (409KB) ( 2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表面与界面工程

    SOFC中不同浓度干甲烷在Ni-YSZ阳极上的反应

    由宏新;丁信伟;阿布里提·阿布都拉
    CIESC Journal. 2006, 57(3):  620-625. 
    摘要 ( 904 )   PDF (421KB) ( 1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纯水电解加工机理及工艺基础

    鲍怀谦;徐家文
    CIESC Journal. 2006, 57(3):  626-629. 
    摘要 ( 534 )   PDF (439KB) ( 4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化学工程、制药、食品和天然产物加工

    林可霉素发酵液组合连续絮凝

    董明;邵琼芳;李静;曹露;高浩其
    CIESC Journal. 2006, 57(3):  630-635. 
    摘要 ( 742 )   PDF (569KB) ( 2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组合连续絮凝法及容器实验絮凝法对林可霉素发酵液进行絮凝分离研究.容器实验絮凝法结果显示: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分离效果优于壳聚糖和草酸,其最佳浓度为70 mg•L-1,此时絮体沉降速率比用草酸时高24%,过滤速率高31%.组合连续絮凝法是对容器实验絮凝法的改进,其实验路线为:泵和管道输送发酵液→絮凝剂和发酵液在混合器中混合→絮凝柱连续流动絮凝→分离器固液分离.絮凝柱流量1 L•min-1,平均停留时间10 min,pH为3,温度20℃,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浓度70 mg•L-1.结果显示:组合连续絮凝法比容器实验絮凝法的沉降速率提高46%,过滤速率提高67%.该结果为工业发酵液高效过滤分离及高效离心分离提供了重要依据.

    助溶剂对发光菌生物毒性测试的影响

    董玉瑛;雷炳莉;马静;王芳
    CIESC Journal. 2006, 57(3):  636-639. 
    摘要 ( 649 )   PDF (365KB) ( 5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能源和环境工程

    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

    龚欣;郭晓镭;代正华;封金花;陈金峰;郑耀辉;陈锋;熊浪;于遵宏
    CIESC Journal. 2006, 57(3):  640-644. 
    摘要 ( 654 )   PDF (511KB) ( 6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自建的气力输送系统上,进行了高固气比状态下粉煤气力输送研究.分别在内径为15、20、32 mm的管道中进行了输送实验,考察了操作参数对粉煤质量流量、固气比、表观气速等气力输送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输送固气比达到200~580 kg•kg-1;随气体流量增加,粉煤的质量流量增大,而固气比降低;与输送压力的影响相比,管径对粉煤质量流量的影响程度更为显著;给出了基于本系统描述各参数之间相互关系的经验方程,表明较小的气量和较大的输送管径更有利于实现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

    乙二胺合钴/尿素湿法同时吸收SO2和NO

    周春琼;邓先和;徐伟;马进
    CIESC Journal. 2006, 57(3):  645-649. 
    摘要 ( 661 )   PDF (483KB) ( 2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Co(en)3+3吸收和催化氧化模拟烟气中的NO,同时加入尿素提高SO2-3的氧化率,避免产生亚硫酸钴沉淀,以保证长时间烟气高效同时吸收SO2和NO.实验研究表明,Co(en)3+3浓度大小对脱NO率影响很大,而尿素有无对NO脱除率影响较大;保持高的脱NO率和SO2-3氧化率的最佳温度为60~70 ℃;脱NO率和SO2-3氧化率受气液传质表面积和传质系数控制.

    含油污泥回转式连续热解——质能平衡及产物分析

    陈超;李水清;岳长涛;Kruttschnitt T;Pruckner E;姚强
    CIESC Journal. 2006, 57(3):  650-657. 
    摘要 ( 761 )   PDF (1172KB) ( 10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含油污泥是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行业中最常见的工业固体废物,而热解技术由于具有能量或物质回收效率高,环境污染小的特点,也已成为继焚烧技术之后又一重要的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在一台处理量为1~2 kg•h-1的回转式连续反应器上进行了含油污泥热解的实验研究,以氩气为反应气氛,热解温度为550℃,并对气、液、固三相产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的质量和能量平衡误差分别在10%和15%以内,有效地回收了含油污泥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气液固产物的质量比分别为10%、20%和70%,其中热解气体(含载气)的热值为11 MJ•m-3,主要成分为甲烷、二氧化碳、乙烷和氢气等;同时测定了热解油的物化性质、馏分和元素组成,并结合GC-MS分析了主要芳香烃的分布,分析所得热解油以柴油馏分(75%)为主,热值可达43 MJ•kg-1左右,可直接作燃料油使用,但其杂原子和芳香烃含量较高,油品质量与成品油还有一定差距;此外对热解固体残渣的分析显示,残渣以沙粒为主,含碳量在4%~6%之间,且固定了大多数金属元素(Pb、Cr、Ni除外),可用于铺路或建材.

    饮用水中摇蚊幼虫的臭氧灭活及其臭氧-活性炭工艺协同去除

    孙兴滨;崔福义;张金松;赵凯;刘丽君
    CIESC Journal. 2006, 57(3):  658-662. 
    摘要 ( 637 )   PDF (482KB) ( 2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进行了臭氧、二氧化氯和液氯灭活低龄期摇蚊幼虫的对比试验,对影响臭氧灭活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臭氧-活性炭工艺去除水中摇蚊幼虫的可行性.研究表明:与其他两种化学氧化剂相比,臭氧对滤后水中的低龄期摇蚊幼虫具有更显著的灭活作用,臭氧投加量1.0 mg•L-1,接触25 min可以达到100%的灭活率;增加臭氧反应器水深有利于提高灭活率,在水质中性条件,CODMn对灭活效果影响较大.动态试验中,臭氧投加量1.0 mg•L-1,接触11 min,臭氧对滤后水中的低龄期摇蚊幼虫可以达到100%灭活率;投加量0.8 mg•L-1,臭氧-活性炭工艺的协同作用可以完全去除水中生物活性减低的摇蚊幼虫.

    微波场中两种吸波材料氧化处理p-硝基酚溶液

    卜龙利;全燮;陈硕;赵斌;赵雅芝;赵慧敏
    CIESC Journal. 2006, 57(3):  663-669. 
    摘要 ( 629 )   PDF (492KB) ( 2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考察了活性炭和炭化硅两种材料的吸波能力和微波辅助氧化处理p-硝基酚(PNP)溶液的情况.对活性炭固定床而言,1618 mg•L-1 PNP溶液的微波去除率和矿化率分别为96%和91%,而炭化硅固定床上的去除率和矿化率则最高为73%和24%.3种高浓度(3540、6858 mg•L-1和11095 mg•L-1)PNP溶液在活性炭固定床上的微波降解率均大于98%,矿化率均高于96%.活性炭和炭化硅微波辅助氧化降解PNP的中间产物同为o-硝基酚、苯酚和苯醌.活性炭固定床微波降解PNP溶液后出水的可生化性得到明显提高.

    热处理对Ti18Cr24V55Zr3合金吸放氢性能的影响

    陈立新;刘剑;王新华;郑坊平;陈长聘
    CIESC Journal. 2006, 57(3):  670-673. 
    摘要 ( 558 )   PDF (972KB) ( 2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的电化学性能改进

    杨蓉;赵铭姝;赵青;马红利;宋晓平
    CIESC Journal. 2006, 57(3):  674-677. 
    摘要 ( 645 )   PDF (858KB) ( 2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级脂肪胺/甲醛改性木质素季铵盐的制备及基本表面物化性能

    刘祖广;陈朝晖;王迪珍
    CIESC Journal. 2006, 57(3):  678-683. 
    摘要 ( 767 )   PDF (512KB) ( 5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温和的Mannich反应和O-烷基化反应,制得了高级脂肪胺/甲醛改性木质素季铵盐阳离子沥青乳化剂,对影响Mannich反应的一些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Mannich反应在二氧六环水溶液均相介质中进行,可明显提高反应效率;反应温度为60℃;随十八胺用量增加,木质素胺的含氮量增加;甲醛与十八胺的摩尔比为1.5∶1时,改性产物的含氮量最高.基本表面物化性能测试表明,在不同链长的高级脂肪胺/甲醛改性木质素季铵盐中,以十二胺/甲醛改性产物的表面活性最好,表面张力为33.2 mN•m-1,较木质素季铵盐的43.8 mN•m-1明显降低.乳化能力也显著提高.沥青微粒表面的Zeta电位比木质素季铵盐上升得更快.

    环硅氧烷开环聚合反应中端羟基生成模型

    周安安;翁志学;单国荣;黄志明;潘祖仁
    CIESC Journal. 2006, 57(3):  684-687. 
    摘要 ( 670 )   PDF (605KB) ( 2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量水条件下进行环硅氧烷阴离子开环聚合,一步制备羟基聚硅氧烷.在此基础上,对端羟基的生成机理及催化剂在聚合过程中的转化关系进行分析,建立了聚合过程中端羟基生成的动力学模型.运用该模型和实验数据,可以估算链转移速率常数,并得到链转移速率常数与温度关系的阿累尼乌斯方程,求得活化能为116 kJ•mol-1.模型可用来预测端羟基生成的动力学行为.

    苯胺和环氧丙烷共聚物的制备及其性能

    李美超;马淳安;张静春
    CIESC Journal. 2006, 57(3):  688-692. 
    摘要 ( 646 )   PDF (605KB) ( 4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苯胺和环氧丙烷导电高分子共聚物(PAN-PPO),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差热分析等对聚合物进行表征,同时研究其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作用.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PAN-PPO的聚合氧化还原峰电流和电导率均高于聚苯胺(PAN);PAN-PPO具有均匀致密的纳米纤维网状结构,纤维直径小于70 nm;PAN-PPO的热分解温度略低于聚苯胺(PAN);在甲醇酸性体系中,PAN-PPO对甲醇具有较好的电催化活性,此反应受扩散控制.
    现代化工技术

    糠醛在Pd-Cu膜反应器中催化加氢合成糠醇

    高会元;李永丹;林跃生
    CIESC Journal. 2006, 57(3):  693-699. 
    摘要 ( 842 )   PDF (1350KB) ( 3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糠醛催化加氢合成糠醇作为模型反应,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的Cu/MgO-K2O作为催化剂,考察了Pd-Cu膜反应器的加氢性能.膜反应器由双套管组成,采用分别进料的方式操作.即糠醛气化后由载气带入中心膜管的催化床层,而氢气则进入管壳层通过Pd-Cu合金膜渗透到反应区.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进行糠醛催化加氢反应,考察了糠醛转化率、产品糠醇选择性和收率,并与传统的共进料填充床反应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膜反应器比传统的填充床反应器具有产品收率高、选择性好和副产物少的特点.此外,本文结合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和表面形貌的表征对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失活行为进行了讨论.

    环氧丙烷合成工艺的改进

    曹引梅;杨毅恒;张双泉;郑晓林;宋国强
    CIESC Journal. 2006, 57(3):  700-704. 
    摘要 ( 732 )   PDF (394KB) ( 3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分子氧/乙醛/过渡金属盐催化剂体系氧化丙烯合成环氧丙烷,此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产生的过氧化物浓度始终保持在一极低的水平,具有安全、简便、高效的特点.通过对影响此反应的过渡金属盐催化剂种类、用量以及反应物配比等主要因素的考察,发现在以镍盐为催化剂,乙醛与丙烯投料比为1∶1,70℃等条件下反应90 min,氧化产物环氧丙烷的收率最高可达约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