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1年 第62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1-10-05
    综述与专论
    有毒气体扩散源参数估计方法综述
    邵昀明,朱鹰,黄德先,谭志强
    CIESC Journal. 2011, 62(10):  2677-2683. 
    摘要 ( 782 )   PDF (432KB) ( 9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城区或化工厂有毒气体突发性泄露时,有关部门需要快速对泄漏源进行定位和识别,并科学预测气体的蔓延及影响范围。由于有毒气体扩散事件一般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泄露源的空间位置、泄露强度等信息往往无法预先获知,通过传感器获得气体浓度,结合大气情况对有毒气体扩散进行反演,以推测泄露源信息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综述围绕有毒气体泄漏的反演方法展开讨论,首先阐述了泄漏源反演研究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情况,随后着重回顾了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成果,并对各种方法的优劣给出了评述。

    热力学
    基团贡献法预测含极性基团离子液体对气体的溶解选择性
    伍艳辉, 于世昆, 段永超, 李佟茗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684-2690. 
    摘要 ( 730 )   PDF (405KB) ( 8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室温离子液体是一种“绿色溶剂”,具有独特的气体溶解选择性。基于正规溶液理论,根据文献发表的常规咪唑盐离子液体对不同气体的溶解度数据,结合基团贡献法预测了常压下CO2CH4N2CO在含氰基、醚键等极性基团的咪唑盐离子液体中的亨利系数,进而得到不同气体在该类离子液体中的溶解选择性。结果表明,极性基团的引入有助于提高咪唑盐类离子液体对CO2的溶解选择性,与文献中实验数据规律一致。

    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
    Rushton搅拌釜内的气含率分布及其流动特性的模拟
    李伟, 刘跃进, 孔丽娜, 韩路长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691-2968. 
    摘要 ( 853 )   PDF (1235KB) ( 15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雷诺应力模型结合多参考系法模拟了Rushton气液搅拌釜内的气液流动特性,得到了不同截面处气含率大小分布规律,并与γ射线CT实验所测得的结果做了比较,发现除排出流区CFD模拟值与实验值相差较大外,上循环区与下循环区都吻合得较好;结果表明排出流区的气含率最高,在搅拌桨高速旋转下,流体沿叶片端面急速排出,湍动也十分强烈。通过比较液相速度的径向分布侧形与轴向分布侧形可知:单相流的径向速度峰值更接近搅拌叶片的尖端,而两相流的径向速度峰值向外发生了平移;当达到临界状态后,自叶片端面向外的径向位置,通气量对液相速度的分布侧形几乎没有影响,但搅拌转速的影响却不能忽略;在叶片端面位置时,搅拌转速与通气量对径向速度的轴向分布影响较大,且通气量对液相径向速度变化的影响效果更加显著。

    鼓泡塔中离子液体-空气两相流的CFD-PBM耦合模拟
    徐琰, 董海峰, 田肖, 张香平, 张锁江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699-2706. 
    摘要 ( 1020 )   PDF (2379KB) ( 28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咪唑类离子液体介质,采用Euler-Euler双流体模型与群平衡模型(PBM)耦合的方法,引入由实验结果拟合获得的适用于该介质的气液相间曳力系数模型,对内径0.203 m、高2 m的鼓泡塔中离子液体-空气两相流进行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研究了不同表观气速下塔内气液两相速度场分布、气含率和气泡尺寸分布等流体动力学性质。与现有的相间曳力系数模型Schiller-Naumann模型模拟结果对比,采用本文模型得到的气含率与实验值吻合更好,气泡尺寸分布与实验结果一致。

    螺旋管式二次流混合器的混合性能
    刘丹, 张忠国, 赵可卉, 栾兆坤, 程言君, 李继定, 荣立明, 宋云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707-2712. 
    摘要 ( 704 )   PDF (564KB) ( 5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考察了以聚合氯化铝(PACl)作为混凝剂时,混合器的曲率、螺距、管长、水流速率以及混合过程的GT值等对螺旋管式二次流混合器混合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混合器的管长、水流速率以及曲率对该混合器混合性能具有高度显著影响,而螺距具有显著影响,四者影响的显著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管长、水流速率、曲率和螺距;实验范围内,二次流管的最佳长度为12 m,且在电中和及卷扫混凝时均出现两个最佳GT值。

    T形微通道结构中液液两相流动与传质规律
    王丽军, 吴玮, 李希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713-2720. 
    摘要 ( 679 )   PDF (2002KB) ( 8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单级和双级T形微通道结构中水和甲苯两相流动与传质进行了实验与模拟,拍摄了两相流动流型变化,通过测量醋酸在水和甲苯两相的分配获得了T形微通道中液液两相传质系数。采用VOF流体力学模型模拟了T形微通道中弹状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准确预测了弹状尺寸。研究发现,无论流动处于弹状流还是并行流,在保持相同停留时间条件下,双级T形微通道结构中总的体积传质系数及萃取效率明显高于单级。结果说明,含有多级T形结构的分形树状仿生网络能够有效地提高液液两相间的传质速率,多级T形网络是一种高效的微萃取构型。

    单相流体通过多孔金属换热器换热性能的理论分析
    程文龙, 韩丰云, 韦文静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721-2725. 
    摘要 ( 641 )   PDF (402KB) ( 5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泡沫金属具有非常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导热性能,在强迫对流情况下,具有很强的换热能力。通过建立泡沫金属在强迫对流的情况下的换热模型,得到了泡沫金属高度、孔密度、孔隙率和空气流速的变化对其换热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增大泡沫金属换热器的高度、孔密度、空气流速和减小孔隙率,都能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当这4个参数各自变化到一定的数值后,泡沫金属的换热性能趋向于定值。这为实际应用中综合考虑泡沫金属换热器换热性能及成本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旋转床内微观混合与反应过程的特性
    张建文, 李亚超, 陈建峰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726-2732. 
    摘要 ( 548 )   PDF (472KB) ( 4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旋转床内微观混合的研究有助于建立其内部微观尺度上的混合与反应机制。在以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依据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的对比,间接确定了旋转床内的液膜厚度范围;对液膜速度模拟进行合理修正,通过流体流动、传质及反应过程的数值模拟,得到离集指数、湍流耗散率、停留时间以及微观混合时间的变化。实验结果和数值模拟表明:不同转速下的离集指数、混合时间、湍流动能耗散率等均表现出一定的多尺度现象。研究结果丰富了旋转床内微观混合与反应的认识,将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界面剪切力对蒸汽垂直下流膜状凝结传热的影响分析
    张俊霞, 王立, 李运刚, 黄建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733-2739. 
    摘要 ( 739 )   PDF (558KB) ( 4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界面剪切力对小径管中的蒸汽垂直下流凝结传热有重要影响。采用VOF模型数值模拟了蒸汽垂直下流凝结传热,分析了界面剪切力对局部凝结传热系数的影响。模拟中冷凝管壁面温度采用耦合计算冷却水的对流换热获得。计算得到了速度、界面剪切力和局部凝结传热系数的分布。计算结果表明:界面剪切力沿蒸汽流动方向逐渐减小,它对局部凝结传热系数的强化作用集中在垂直管前段,而在垂直管后段,液膜重力是影响局部凝结传热系数的重要因素。将VOF模型算得的局部凝结传热系数与Nusselt解析解进行了比较。在垂直管前段,由于汽液界面剪切力的强化作用,VOF模型的计算结果大于Nusselt解析解;而在垂直管后段,汽液界面剪切力逐渐减弱,VOF模型的计算结果接近Nusselt解析解。将VOF模型算得的局部凝结传热系数与Goodykoontz等的实验数据做了比较,在02~06 m的垂直管段,VOF模型算得的局部凝结传热系数与Goodykoontz等的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误差在±35%的范围内变化。

    液体通流微小槽道内气泡动力学行为模拟
    周吉, 朱恂, 丁玉栋, 王宏, 廖强, 谢建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740-2746. 
    摘要 ( 930 )   PDF (1550KB) ( 22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VOF方法,对液体通流微小通道内壁面逸出气泡的形成、生长及脱离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讨论了壁面浸润性、液体流速、气体流速对气泡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泡生长壁面亲水性增强有利于其从壁面脱离;气泡生长壁面气相覆盖率随壁面接触角的增大而增大;流动阻力因子随壁面接触角的增大而减小。较高的液体流速会导致气泡的脱离时间和脱离体积、壁面气相覆盖率及流动阻力因子减小;而较高的气体逸出速率(气相Reynolds数高于14时)对气泡脱离体积、壁面气相覆盖率和流动阻力因子影响不大。

    太阳能叉流液体除湿空调再生热质传递稳态实验
    高文忠, 柳建华, 章学来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747-2752. 
    摘要 ( 584 )   PDF (414KB) ( 3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再生器是太阳能液体除湿系统的核心设备,其效率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分析了再生器出口参数由进口参数和效率直接获得的可行性,并建立叉流液体再生系统,采用氯化锂为再生溶液,Celdek填料为热质交换介质,实验测试溶液和空气进出口参数对再生器全热效率和湿度效率的影响规律,并进行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全热效率主要受溶液流量、温度以及空气流量、温度和含湿量的影响;湿度效率和溶液流量、温度、浓度以及空气流量关联性强,与其他变量关系很小;线性回归方程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误差基本在20%以内,可通过进口参数预测出口状态。

    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毛细管的设计及实验研究
    王栋, 李蒙, 戚利利, 钱付平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753-2758. 
    摘要 ( 652 )   PDF (496KB) ( 6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绝热毛细管内制冷剂流动特性的数学模型,在给定运行工况下,针对工质为二氧化碳的制冷系统用微元法编制了计算程序,模拟了二氧化碳毛细管内的流动曲线,得到毛细管流量与尺寸及进口压力的变化关系。搭建了小型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制冷系统,〖JP2〗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了该毛细管在不同的高压侧压力及气冷器出口温度下的流量特性曲线。将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流量随着气冷器出口温度和高压侧压力的变化趋势相同,且实验数据与模拟计算值基本吻合。本研究可为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毛细管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
    无机/有机复合载体负载TiCl3/(n-BuCp)2ZrCl2的乙烯气相聚合
    高启君, 吴丹, 武春瑞, 陈华艳, 贾悦, 王暄, 吕晓龙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791-2796. 
    摘要 ( 619 )   PDF (1120KB) ( 3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开发节能高效的新型提溴工艺为目的,设计了以中空纤维疏水膜作为布气装置的膜鼓气/吸收(MA-B/A)法连续脱溴过程。压缩空气经过布气装置(U型PVDF中空纤维疏水膜组件)以微小气泡的形式分别进入串联的各级鼓气膜组件,与料液(模拟海水)形成对流传质,实现溴素的连续脱除。考察了鼓气膜组件级数、组件装填密度、料液流量、鼓气强度、组件长度等参数对溴脱除率的影响。实验得到了MA-B/A法3级连续脱溴过程的最佳参数条件。在装填密度为13.4%,料液流量为0.5 L·h-1,鼓气强度为7200 mol·m-2·h-1,组件长度为1 m条件下,溴的脱除率高达82%。SEM与EDS分析表明,在实验时间内,溴的强氧化性并未对PVDF疏水膜性能造成影响。

    过程系统工程
    具有不确定性的聚烯烃牌号切换过程动态优化
    张伟杰, 梁军, 费正顺, 叶鲁彬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797-2804. 
    摘要 ( 582 )   PDF (601KB) ( 2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烯烃生产经常需要进行牌号切换操作,最优牌号切换策略能在保证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切换过程中的经济损失。由于实际生产中存在不确定性,基于理论模型的最优解无法保证最优的切换结果,甚至使牌号切换失败。对此,有学者将最优性条件校正策略引入牌号切换问题中,在克服不确定性方面体现出较好效果。从最优输入轨迹中提取合理的解模型是校正策略实施的关键。目前,对于如何提取解模型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公认的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解模型提取方法,从校正系统对解模型的要求出发构造并求解系列子优化命题,以此为依据对最优牌号切换命题重新参数化求解以提取解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显著简化解模型结构,保证良好的校正性能,实现牌号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顺利平稳切换。

    基于图模型的间歇过程误操作风险辨识
    张贝克, 蔡昕辰, 张玉良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805-2812. 
    摘要 ( 611 )   PDF (572KB) ( 3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一套基于图模型的建模方法,该模型以Petri网和符号有向图(SDG)为基础将模型分为上部和下部,加入操作点、控制库所、判断模块等模型元素,并结合间歇过程的特点,提出了关联变量、目标变量检查表、操作点检查表和关联变量检查表等概念。根据误开误关、过早过晚、步骤添加删除等误操作,对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解决了先前方法难以描述具体操作的缺陷,并且模型结构简单,具有整体性。不仅能够方便地描述3种不同类型的误操作,还能有效地对误操作进行风险辨识,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基于KPCA-LSSVM的软测量建模方法
    王强, 田学民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813-2817. 
    摘要 ( 585 )   PDF (379KB) ( 6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一种将核主成分分析(KPCA)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相结合的软测量建模方法。核主成分分析能够对样本数据进行特征提取,消除数据的相关性。本文利用KPCA提取主元,降低样本的维数;然后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进行建模,不仅降低了模型的复杂性,而且提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用该方法建立柴油凝点的软测量模型,和其他4种方法比较,结果表明基于KPCALSSVM方法建立的软测量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和泛化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数据建模方法。

    基于应急演练的化工安全模糊专家系统
    易涛, 朱群雄, 刘鹏涛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818-2827. 
    摘要 ( 694 )   PDF (1008KB) ( 6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化工安全研究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辅助应急预案演练是当今研究的重要方向,其中构建演练专家系统平台是其关键。本文重点分析研究了应急预案演练中的推理技术,获取应急预案中的安全信息及专家知识并加以模糊化,并采用智能混合描述方法实现演练推理机的设计与应用,从而通过精确规则和模糊逻辑规则建立了演练专家系统。通过航煤加氢应急演练案例展示,验证了该应急演练系统在大型石化安全生产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催化裂化装置不可测变量在线估计
    许锋, 关娟, 罗雄麟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828-2838. 
    摘要 ( 647 )   PDF (523KB) ( 2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基于非线性微分-代数方程的自适应状态观测器对催化裂化装置的油品产率、催化剂循环量等不可测变量进行在线估计。如果非线性微分代数系统在工作点附近的线性化系统可观,则可以通过线性化系统的极点配置在线选取合适的状态观测器反馈增益阵,以实现能在较大范围内稳定工作的自适应状态观测器。可观性分析和观测器仿真表明,如果存在模型参数不确定性,通过增加温度测点,可以保证系统可观性并且观测器对催化裂化装置提升管反应器的不可测变量的观测结果能够稳定收敛到真值并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

    间歇过程实时优化
    杨国军, 李秀喜, 陈赟, 钱宇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839-2844. 
    摘要 ( 676 )   PDF (490KB) ( 5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生产过程中参数的不确定性和各种扰动作用,间歇生产过程的最优操作条件需要随时作出调整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和满足生产产品质量的要求。针对间歇生产过程的操作条件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提出一种应用于间歇生产过程中的实时优化策略,其主要构成步骤包括动态模型建立、模型降阶、动态优化、在线监测、模型更新和在线调整,并以一个典型可逆酯化反应为研究对象进行方法和理论框架的运用,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在线测量的实时优化方法能够很好地针对生产过程中的操作条件变化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旋流静态混合器内瞬态压力波动信号递归特性
    吴剑华, 禹言芳, 王宗勇, 刘志强, 孟辉波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845-2853. 
    摘要 ( 709 )   PDF (563KB) ( 5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湍流状态下(Re=1756~3512),为了揭示竖直螺旋上升流中非线性重现结构,采用混沌递归定量分析对100 mm、长径比为2的SK型静态混合器内的瞬态脉动压力时间序列进行表征。通过挖掘静态混合器内压力波动时间序列的递归确定性与阈值系数、采样频率的内在变化规律,确定静态混合递归分析初始优化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静态混合器内瞬态压力波动幅值与Reynolds数在双对数坐标下呈线性增长关系。研究递归参数随Reynolds数、径向位置和轴向位置的变化规律发现,递归结构图可以较好地反映静态混合器内湍流波动瞬态演化特征,且递归特征量随Reynolds数变化敏感,混沌递归定量分析可作为一种静态混合非线性特征挖掘有效工具。

    求解石油生产过程设定点优化的进化算法
    龙文, 梁昔明, 龙祖强, 李山春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854-2860. 
    摘要 ( 695 )   PDF (565KB) ( 9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表面与界面工程
    以6063铝合金为基底的三价铬与锆杂化转化膜的制备及其电化学特征
    余会成, 袁爱群, 韦冬萍, 谭学才, 韩燕燕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861-2866. 
    摘要 ( 601 )   PDF (831KB) ( 4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
    高效协同酶解中性汽爆玉米秸秆的工艺优化
    钟健, 杨敬, 钞亚鹏, 武改红, 贾文娣, 张国青, 石家骥, 孙艳, 钱世钧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867-2875. 
    摘要 ( 772 )   PDF (2207KB) ( 13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玉米秸秆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废弃物之一,在木质纤维素乙醇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玉米秸秆预处理和酶法糖化成本过高是目前工艺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从4种纤维素降解酶制剂中优选出对中性汽爆玉米秸秆有最佳协同效果的木霉和黑曲霉纤维素酶制剂(64体积比混合)。在此基础上,评估了木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β-葡聚糖酶、漆酶、锰过氧化物酶等酶制剂,聚乙二醇-4000、吐温-80、牛血清白蛋白等非酶因子对糖化效率的影响,得到了一组高效协同降解汽爆玉米秸秆的复合酶体系,并获得了适宜的糖化工艺。结果表明,以每克中性汽爆预处理的玉米秸秆为底物,加入10FPU木霉/曲霉混合酶液,并添加1000IU的木聚糖酶和0.05 g PEG4000,于50/150 r·min-1

    聚乙二醇修饰重组人干扰素ω的过程优化
    潘红春, 刘红, 程永刚, 彭力, 徐波, 杨红涛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876-2884. 
    摘要 ( 595 )   PDF (605KB) ( 6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分子量20000直链单甲氧基PEG琥珀酰亚胺琥珀酸酯(mPEGSS)对毕赤酵母表达的重组人干扰素ω(rhIFNω)进行氨基化学修饰,以期获得抗原性降低及稳定性增加的单链PEG修饰产物(PEG-rhIFNω)。建立了PEG修饰rhIFNω的反应体系,考察了修饰反应各因素对单修饰产物得率的影响,优化修饰工艺条件为:反应体系起始pH值8.5,rhIFNω/PEG摩尔比1∶7,rhIFNω浓度0.75 mg·ml-1,磷酸盐缓冲液浓度50mmol·L-1,于25℃振荡反应4 h,用30%冰醋酸终止反应。在优化条件下,单链PEGrhIFNω含量和修饰率分别达到0.25 mg·ml-1和34.63%。纯化后的单链PEG-rhIFNω具有典型PEG修饰蛋白的特性,体外抗病毒活性保留了天然rhIFNω抗病毒活性的15%。

    一种嗜热嗜碱过氧化氢酶的分离纯化和固定化
    柯尊柱, 张朝晖, 陈小龙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885-2892. 
    摘要 ( 630 )   PDF (658KB) ( 5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种来源于康氏木霉的纤维素酶增效蛋白的分离纯化
    覃益民, 高进, 刘幽燕, 唐爱星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893-2897. 
    摘要 ( 697 )   PDF (572KB) ( 6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能源和环境工程
    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褐煤干燥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熊程程, 向飞, 吕清刚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898-2904. 
    摘要 ( 715 )   PDF (432KB) ( 6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确定褐煤干燥最佳工艺参数,在恒温恒湿热风干燥实验台上进行了温度为5090℃,相对湿度为10%~30%条件下的褐煤颗粒热风干燥实验。将实验数据与9种经验、半经验模型进行拟合,利用相关系数、方差、均方根误差3种统计学参数对不同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Page模型相比其他模型更适合用于描述干燥过程中褐煤颗粒水分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对实验数据进行动力学分析,获得了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并对传统Arrhenius公式进行修正,获得了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褐煤干燥特性影响的半经验公式。

    复合钙基CO2吸收剂的反应性能及显微结构
    吴琪珑, 郑瑛, 罗聪, 丁宁, 边关, 郑楚光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905-2913. 
    摘要 ( 673 )   PDF (1584KB) ( 4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掺杂La3+、Mg2+的复合钙基CO2吸收剂,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进行了多循环的煅烧/碳化实验,对其CO2吸收活性及循环反应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掺杂La3+、Mg2+的复合钙基吸收剂可以显著提高吸收剂在多循环煅烧/碳化过程中的反应活性和循环稳定性。在XRD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和比较了不同钙基吸收剂CaO的微晶参数,发现掺杂La3+、Mg2+制备的氧化钙吸收剂可以有效地减小CaO晶粒的尺寸。同时,通过FSEM图像分析,发现掺杂La2O3制备的复合钙基吸收剂有一定程度的烧结现象发生,但由于掺杂的La3+可以进入CaO晶体与Ca2+发生不等价取代,导致阳离子空位增加,使晶格活化,有利于在碳化过程中与CO2发生反应,从而大大提高吸收剂的反应活性。

    低基质浓度下UASB厌氧氨氧化的脱氮性能及颗粒污泥特性
    王俊敏, 王淑莹, 霍明昕, 张树军, 马斌, 甘一萍, 杨武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914-2919. 
    摘要 ( 693 )   PDF (1451KB) ( 9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 UASB)反应器,通过逐步提高进水流量,考察低基质(NH+4-N16.6 mg·L-1NO-2-N19.8 mg·L-1)条件下,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ANAMMOX)反应器的运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低基质浓度条件下可以实现高效ANAMMOX脱氮并形成颗粒污泥。反应器对NH+4-NNO-2-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3%94.6%;逐步将UASB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

    共存物质对O3/H2O2工艺降解2,4-D的影响(Ⅰ)2,4-D降解动力学
    陈岚, 权宇珩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920-2925. 
    摘要 ( 612 )   PDF (416KB) ( 3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少量无机盐、有机物添加至去离子水配制的2,4-D溶液及自来水、地表水配制2,4-D溶液的方法,模拟实际复杂水质对O3/H2O2工艺降解2,4-D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共存物质对2,4-D降解动力学产生不同的影响,磷酸钠、碳酸钠、硅酸钠、碳酸氢钠、甲酸、硝酸钠、地表水、自来水促进2,4-D降解,氯化钠、叔丁醇、正丙醇、亚硝酸钠、乙酸抑制2,4-D降解。具促进作用的共存物质主要通过促进·OH间接反应来完成,具抑制作用的共存物质主要通过抑制·OH间接反应起作用。增强作用较强的磷酸钠、碳酸钠、硅酸钠及碳酸氢钠可增加溶液初始pH值,pH值不仅改变反应液里解离态2,4-D比例,还促进臭氧分解产生更多·OH,产生的二级自由基可帮助2,4-D降解。自来水和地表水中含有的物质种类和数量不同,对2,4-D降解有不同程度的增强。甲酸是·OH引发剂和促进剂,硝酸盐可同时促进间接反应和直接反应。亚硝酸根可消耗·OH,氯离子、叔丁醇、正丙醇、乙酸可湮灭·OH,由此对2,4-D降解具抑制效果。

    共存物质对O3/H2O2工艺降解2,4-D的影响(Ⅱ)氯和过氧化氢动力学分析
    陈岚, 权宇珩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926-2938. 
    摘要 ( 622 )   PDF (422KB) ( 3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模拟实际水体中复杂的水质环境,在去离子水配制的溶液里加入少量无机盐、有机物,以及用自来水、地表水配制2,4-D溶液,采用O3/H2O2工艺处理水溶液中2,4-D污染物,通过跟踪反应液内氯离子和过氧化氢的浓度变化,考察共存物质对脱氯和过氧化氢产生分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脱氯量小于2,4-D去除量,2,4-D降解过程中的脱氯主要是由羟基自由基反应所导致的,抑制羟基自由基间接反应的共存物质能抑制脱氯过程;促进羟基自由基间接反应的共存物质能促进脱氯过程,2,4-D全部降解的同时,能达到接近全部脱氯。共存物质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常数影响较大,多数共存物质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常数具有促进作用;共存物质对过氧化氢产生速率常数影响较小,多数共存物质对过氧化氢产生速率常数具有抑制作用。

    应用蒸汽相变脱除燃煤湿法脱硫净烟气中细颗粒物
    熊桂龙, 杨林军, 颜金培, 鲍静静, 耿俊峰, 陆斌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932-2938. 
    摘要 ( 576 )   PDF (751KB) ( 7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 UASB)反应器,通过逐步提高进水流量,考察低基质(NH+4-N16.6 mg·L-1NO-2-N19.8 mg·L-1)条件下,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ANAMMOX)反应器的运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低基质浓度条件下可以实现高效ANAMMOX脱氮并形成颗粒污泥。反应器对NH+4-NNO-2-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3%94.6%;逐步将UASB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

    固态发酵对秸秆废弃物产氢性能的影响
    白真真, 吴黎阳, 樊耀亭, 侯红卫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939-2944. 
    摘要 ( 661 )   PDF (445KB) ( 3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发酵生物制氢研究中,通常采用低的底物浓度(≤2.0%),由此产生的大量废水造成严重的二次环境污染问题。为了减少发酵生物产氢过程中废水的产生,以秸秆废弃物为底物,研究了高底物浓度对发酵产氢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底物浓度从20 g·L-1.上升到 60 g·L.-1时,累积产氢量却从104.0 ml·(g TS)-1下降至49.6 ml·(g TS)-1。相应地,副产物中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含量从4705.23 mg·L-1 快速增加到 9374.01 mg·L-1,反应后的pH也从4.8下降至4.2。为了提高较高浓度下底物(60 g·L-1)的产氢能力,进一步对发酵产氢的关键过程参数进行了优化,包括发酵温度、初始pH和碳酸钠添加量。优化后的氢产量与最大产氢速率分别达到了78.7 ml·(g TS)-1和2.3 ml H(g TS·h)-1。

    防溴型环氧树脂电路板热解动力学分析
    王芳, 刘玉卿, 海热提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945-2950. 
    摘要 ( 708 )   PDF (403KB) ( 2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
    AmimCl离子液体对梧桐屑的溶解再生性能
    王学静, 李会泉, 曹妍, 唐清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951-2957. 
    摘要 ( 763 )   PDF (1361KB) ( 7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考察了梧桐屑在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AmimCl)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再生性能。通过带热台的偏光显微镜观察了梧桐屑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梧桐屑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率随溶解时间的延长、温度的升高、初始浓度降低而增大,优化实验条件可使溶解率最高达到23%。通过13C CP/MAS NMRFT-IRXRDSEMTGA-DSC的表征,发现AmimCl离子液体可以通过破坏木材3组分之间的氢键和网状结构,降低其结晶度实现对梧桐屑的部分溶解,得到结构均匀致密的再生梧桐。同时可以实现离子液体的循环利用。

    包覆甲氧基肉桂酸辛酯固体脂质微粒的制备及性能
    张婉萍, 牛文霞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964-2968. 
    摘要 ( 696 )   PDF (580KB) ( 9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carried octyl methoxycinnamate(OMCwere studiedThe influence of octyl methoxycinnamate(OMC)and pH value on the distribution, size, Zeta potential of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 were studiedMeanwhile the configuration, particle size, composition and sunscreen properties were characteriz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Zeta potential of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 was about 40 mV with optimizing composition and middle or weak basic pH condition The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 was about 150 nm and the particle distribution was homogeneousParticle configuration was spherical with or without OMC and little flocculationCarried OMC increased the particle sizeOMC with lipid material, emulsifier formed the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 together but not carried in the coreThe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 with OMC have good ultraviolet adsorption and the synergy function was between the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and sunscreen.

    其他
    不同管长条件下连通容器预混气体泄爆实验
    尤明伟, 蒋军成, 喻源, 王志荣
    化工学报. 2011, 62(10):  2969-2973. 
    摘要 ( 676 )   PDF (351KB) ( 4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容器与管道的连接组合,改变管道长度,开展不同管道长度的连通容器预混气体等容爆炸与泄爆实验,分析在密闭爆炸与相同泄爆面积条件下,管道长度的变化对连通容器中火焰传播与容器内压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火焰在管道中加速传播,随管道长度的增加,传播速率加快;无论是密闭爆炸或是泄爆,连通条件下容器的最大压力上升速率均高于单个容器的情况;连通容器等容爆炸时,传爆容器的压力峰值随管长的增加而增加;泄爆时,传爆容器的泄爆压力峰值超过其单容器泄爆的压力峰值,特别是传爆容器为小容器时,压力峰值更高;随管长的变化情况,与相应密闭条件下的等容爆炸压力密切相关,但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受容器泄爆面积、火焰传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